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2日17:48   北京电视台
北京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史
图1:1975年以来北京GDP总量、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的增长情况(亿元)

北京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史
图2: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趋势

  北京的消费生活从解放初期的温饱不足到现在的富裕型消费模式,是整个经济社会巨变的集中体现,也受到消费政策变化调节的影响。近6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模式、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很多人在经历着,感受着。它是历史,也是现实。

  一、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政策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处理生产与人民生活的问题上,学习苏联模式,重生产发展、轻人民生活发展。这一政策对居民消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消费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即计划经济时期抑制消费和计划配给制的政策。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 国家采取的是极度限制消费的指导思想,强调“高积累、低消费”,“先生产、后生活”、“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在当时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发展生产,压低消费。通过实行严格的计划,把广大人民的消费压缩在勉强温饱的水平,勒紧裤带搞建设。 第二阶段是1978~1997年,通过计划和市场调控消费。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的消费指导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 当时中央明确指出,“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处理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时, 首先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这是今后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收入分配上向个人倾向,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同时,国家通过价格、税收等机制调控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增长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第三个阶段是1998以来,消费政策主体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以期拉动内需。北京的消费政策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所以在居民消费的变化上,政策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在消费政策逐渐宽松的情况下,北京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速度逐渐加快,下图是北京居民消费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增长状况。(见图1)

  二、 北京居民消费变迁的阶段及特点

  一般来说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恩格尔系数,但是在1997年以前,用恩格尔系数衡量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可以说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是实物福利,住房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非常小,城镇居民的医疗也都是公费;教育费用比较低,居民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相对于农民来说,大宗开支较少。北京城镇居民的各种社会福利相对比较完整,特别是住房消费还没有市场化,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到1997年,住房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例非常小。虽然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原高于农村居民,但是直到1997年,城镇居民的住房支出额都低于农村居民的住房支出额。因此,仅仅用恩格尔系数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还存在城乡的不可比性,所以对于北京居民消费的研究,我们不用恩格尔系数作为居民消费水平演进阶段的主要划分指标,而根据居民温饱状况和标志性耐用品消费的普及率作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划分指标。

  改革开放以前,北京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比较低,长期实行的低工资政策使得城市居民的消费一直压缩和维持在温饱水平上。城市居民的温饱基本虽然能得到保证,但是水平非常低,消费结构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农村居民则一直处于温饱不足的状况,主要为衣食奔波。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快速提高。根据这一时期城乡居民消费变化的特点,我们把北京居民消费的变迁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温饱迅速满足的阶段(1978~1984)、奔小康的阶段(1985~1997)以及走向富裕的阶段(1998~)。下面是各个阶段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一)温饱迅速满足的阶段(1978~1984)

  1978年到1984年是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迅速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阶段。1978年以前,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虽然能够满足,但是水平较低,质量也不高,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迅速释放。1978年以后,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在经历了长期的徘徊后迅速提高。这一阶段有两个最典型的特点: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更快,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二是城乡差距迅速缩小,这一阶段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阶段。由于改革首先在农村启动,农民的生活积极性首先被调动起来,生产发展、生活提高。1984年,北京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差距最小的一年,城乡收入之比从1978年的1.62:1降低到1984年的1.05:1 ,1978年城乡消费支出水平之比为1.94:1,1984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缩小到1.51:1。此后一直到现在,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二) 奔小康的阶段(1985~1997)

  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受到改革政策的巨大影响。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改革推进的程度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从改革看,这一阶段实际上有两个亚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体制引入但还没有确立的阶段。这一阶段,人们在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过程中,还没有突破传统计划思想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可以说是平稳提高,但是日子过得还不很宽裕,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全市只有大约100辆小轿车,没有高楼大厦,北京的建设也才在三环展开。

  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到1997,市场经济体制确实的阶段。这一阶段,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下海”经商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向钱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人们不再避讳对钱的渴望。从这时起,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速度加快,居民消费从温饱迅速向小康迈进。

  从下图可以看出,从1985年到199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持续较快增长,特别是1992年以后,增长的速度明显提高,1995年,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增长进一步加快,城乡差距越拉越大。(见图2)

  这一阶段,城乡居民的小康目标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截至到1997年底,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13元,比1978年增长 20.4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 3.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762元,比1978年增长 15.7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1997末余额达到 1975.2 亿元,比 1978 年增长 210.7倍。居民家庭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构成日趋多元化,除储蓄存款外,有价证券、社会集资、手存现金等已成为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1996年全市居民家庭平均每户拥有金融资产39 873元,其中有价证券和社会集资17.2%,与1991 年相比,金融资产总额扩大了7.1倍,有价证券和社会集资所占比重提高了7.2 个百分点(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年鉴1999,38-39)。

  到1997年,北京城镇居民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小康,正在向富裕过渡,十万元级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开始进入百姓生活。城乡居民消费质量明显提高,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6532元,比1978年增长 17.2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 3.1 倍。1997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18.6个百分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已普遍进入居民家庭。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达到27.4平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1倍和2倍。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88岁,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家计委制订的小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测算,1997年北京市的小康实现程度已达 98.7%,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进入小康(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年鉴1999,39)。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