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进趟照相馆当年得抢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3日16:39  北京晚报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进趟照相馆当年得抢号
上世纪70年代末纺织厂女工合影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进趟照相馆当年得抢号
海鸥120相机一度很时髦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进趟照相馆当年得抢号
黑白婚纱照上色变身彩照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进趟照相馆当年得抢号
如今照相馆的道具服装艳丽多姿

  捧着崭新的相册,王进与老伴走出照相馆,结婚已经60年的他们,这次也赶一回时髦,在照片上又一次留下了身着婚服的笑容,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照片中的二人却笑得灿烂。

  30 年前,结婚照曾是许多新婚夫妇梦中的奢侈品;30年后,结婚照早已成为结婚必备品。30年前,全家福中记录的是只有黑白灰的世界;30年后,全家福中写下的是色彩斑斓的笑颜。快门一闪,人们的一颦一笑印刻在小小胶片上。改革开放30年,人们在这方寸上留下了时代的变迁,而在这30年后,连这记录光影的小小胶片都因技术的前进,而快要退出人们的视线。留下的,是30年变化的激荡,是人人铭记的奋发。

  奢侈婚照是

  黑白“四件套”

  见证人:姚建中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每天清晨,王府井南口有一处特殊的“景色”,几百人挤在中国照相馆的门前,人头攒动。这些人都是为同一件事——照相。

  “每天200个号,得抢。”现任中国照相馆高级摄影师的姚建中,那时还只是刚工作的摄像师助理,从七八岁便开始出入照相馆的他,对人们的照相习惯有着深刻的记忆。

  “一张双人全身照,一张双人半身照,再加上每人一张半身照,就是那个时候结婚照的全部。”即使是这样的四张黑白照片,也需要花费100多元,那可是很多普通人三四个月的工资。

  除了稀缺,当时的结婚照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正襟危坐的姿势、严肃的表情、一身中山装,而在姚建中眼里,那时还有常人不太注意的特色,“所有女性的头花都在额头上面一点,因为那时人的发型单一,额头光光的,有个头花还可以遮挡一点。”

  同样枯燥的,还有照相的背景。翻看那时的照片,人们背后映出的几乎都是灰色的墙壁。即便是照结婚照,也常常只是搬来一把椅子,就是全部布景了,更不要说什么戴首饰。新娘手中的一束百合,是那时结婚照最亮丽的装饰,“不过还是塑料的。”

  “ 那时候还没有彩色照相,只有用手工上色的方法。”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记忆。照出的黑白照片,经过上色师傅的妙手涂抹,便成为一幅半图画半相片的作品,那时拥有一张上色的照片,对于很多人还是奢望,“价格要贵上好几倍,而且要一个多月才能拿到,拍一张这样的照片,你就得考虑后几个月怎么过的问题。”

  顾客自带画册

  要求照着拍

  见证人:姚经才

  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变化,改革开放让越来越多的新事物进入中国,这其中也包括彩色胶卷和各种画册——上面印满国外的摄像作品,这让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照片还可以这样照。

  “从那时开始,人们开始对照相有了要求。”这时候的姚建中,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摄影师。很多顾客一进门就指着手中的画册,“我就要照着这个拍”,一时间成为了最为流行的照相“语言”。

  蓝、白、灰再加上军绿便装的色彩年代一去不返,人们穿上了花衣服,卷发成为潮流,照相机忠实记录了这一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