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顾客自带画册要求照着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3日16:39  北京晚报

  摄影大师姚经才,姚建中的父亲,同样在那时受到了一次新的洗礼。在国外和港澳地区游历后,他带回的摄影书籍和珍贵见闻,让中国照相馆员工真正地开阔了眼界。按照国外流行的式样,照相馆的摄影棚中置办了欧式家具,进行了新的室内豪华布景,珍珠项链等首饰也成为了照相的小道具。“塑料珍珠项链、玻璃宝石,其实现在看起来这些也很傻,但那时候是从来没有过的变革。”

  上世纪90年代,还有一个新鲜名词出现在照相馆,“背景合成”。那时的人们虽还很难走出国门,却开始可以憧憬能在国外留下自己的影像。于是照相馆也相应推出了新服务,站在“埃菲尔铁塔”、“富士山”的背景墙前留影,成为了人们的新风尚。

  “来,看这里,茄子!”随着闪光灯的一闪,王进一家人欢乐的样子收进了数码相机,结婚60年纪念日的庆典正在这里进行,81岁的王老,早已是儿孙绕膝。

  一家人都是深色中山装,大儿子头顶红星——那是一家人的荣耀,1976年,王进一家六口留下了改革前最后一张照片,不过照片却略显呆板,“那时候照相都是这个样子,其实穿了件花毛衣,但是包在外套里面,不敢让别人看见。”

  “那时候真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人们的心气很高。”摩挲着家中的相册,王老不禁有些动情。改革开放春风吹来,让王进一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两个儿子都在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而年过半百的王进,同样热情四射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 原来有台海鸥的老相机,但效果不好,直到九几年才开始在家里照。”1993年,银丝爬满头的王进终于停下了工作的脚步,过上了安享晚年的生活。也从那时起,家中的相机开始了一次次更新换代,而这时的全家福,与1976年的照片已有了天壤之别——人数从6个变成了15个,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西装、便装、运动装,孙女的衣服上更多了几行英文字。

  “后来有了数码的,到现在已经换了四个了。”数码相机的出现,让家庭照相也进行了一次“革命”——王进的曾孙在照片里“站”上了云头,王进也站在了从未到过的白宫前——这都是数码合成的杰作,“我自己也学着用‘绘声绘影’做了好几张光盘。看看现在的照片,真是大变样了。”

  记者手记

  图像永远都是人们最鲜活的记忆,30年的变革,在照片中的变化尤为明显。甚至是那些亲历者,翻看照片都会产生不真实的感觉。恍若隔世,用在这里最为合适,30年伟大变革的进程,在相册中浓缩成一个个瞬间。

  “ 看起来很傻”、“那时候可真土”,每一个看到当时照片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正如姚建中所说,30年所带来的最大变革,是人们的思想与理念,而非是设备或技术。他本人也说,现在已经不拍婚纱照了,因为岁数大了,脑子里没那么多时尚要素。正是这样的理念改变,催生了社会的发展,激发了人们追求先进的动力。

  不过发展远没有结束,当再一个30年过后,我们还会翻看现在留下的影像,我想我们还会惊讶于变化的巨大,还会面对这些“过去式”露出笑容。

  本报记者 吴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