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专家“民间鉴定”惊人一致
路途上的一遍遍回忆,使李敏初步判断头骨肯定是赵尚志的。但把头骨存放在哪里?下一步该怎样鉴定?当夜,姜宝才和李龙、李明聚集在李敏家中商讨下步行动。李敏提出,事关重大,在这具头骨得出最终鉴定结论前,我们三方中的任何人都不能接受新闻采访;涉及这具头骨的任何举动,都须经三方协商同意后实施。三方商定,将头骨暂存李龙家中,并抓紧请相关专家作权威的、科学的技术鉴定。如果鉴定结果与我们的判断相符,迅速向党和政府报告;万一鉴定后头骨不是赵尚志的,则应对其进行妥善安葬。
6月18日,已坚信头骨就是赵尚志的李敏老人,为了保证头骨的安全,将头骨转移到自己家中,安放在二楼书房临时设立的赵尚志灵堂。而后,老人家花了近万元从景德镇定做了“将军罐”形瓷棺,庄重地把头骨放入其中。
6月20日下午,李敏等人邀请魏正一、赵俊清及市公安局法医进行联合鉴定。
———魏正一,著名教授,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他经对头骨反复研究,在《头骨观察鉴定书》中写道:估计死亡年龄在28岁至40岁之间;性别为男性;死亡和埋藏时间超过10年,估计有几十年历史,但不到亚化石的程度;在左眼眶下部和左颧骨内侧有硬伤,为死者生前受伤并经几年自我修复所致;在左眼下部、鼻骨左侧也有一处数毫米直径的近圆形痕迹,可能亦为生前受伤所致。
———张立岩,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主任法医。他在《非正式鉴定》中写道:男性;年龄大约在20至40岁之间;头较小,身材较矮;埋藏10年以上至数十年。
———赵俊清,《赵尚志传》作者,原省党史办副主任。他在书面材料中认为:这具头骨出土地与赵尚志遗首埋藏地点一致;般若寺出土的仅是一枚头骨,并无四肢躯干等骨骼,与赵尚志头颅被埋的情形一致;此头骨左眼下部有伤痕,与史实相符。据此,头骨为赵尚志遗骨。
6月21日清晨,金宇钟、王忠瑜等人聚集在李敏家中召开“例会”,作进一步商议。综合各方面信息,大家分析认为,前两步鉴定结论都是在鉴定人知情状况下作出的,为更客观、可信,应再请不知情的专家作第三步鉴定。当天上午,他们找到省公安厅四处法医科科长、主任法医刘英坤,告诉他:“我们有具头骨,请帮忙鉴定一下。”刘英坤言明:“帮忙可以,但这不是正式鉴定,不具法律效力。”
这天,阳光明媚,室外光照充足。刘英坤为了观察更细致,将头骨移到工作室的窗台上反复研究。最后,刘英坤在稿纸上写道:男性;35岁以上,40岁左右;身高162正负5厘米。
这个“不具法律效力”的鉴定,再一次使头骨接近了赵尚志。
多方搜集珍贵历史资料
精心筹划赴京权威鉴定
2004年9月17日,市委宣传部召开有关鉴定问题的专门会议。市委党史委、市民政局、市公安局的相关专家与会,并组成鉴定工作小组,决定由《哈尔滨日报》派记者全程跟踪采访。
会议明确了与会各部门的具体分工,确定由市公安局与公安部第二研究所联络咨询,探讨采用颅像重合或DNA进行鉴定的可行性以及方法步骤。
4天后,鉴定工作小组再次召开会议,各种振奋人心的信息接连传来。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法医大队主任法医郭柏汇报:经与公安部第二研究所联络,虽然像这具已埋藏60多年的头骨DNA鉴定无法进行,而做颅像重合则能对其性别、年龄、身高、生前创伤特征、死亡时间等要素得出结论,有99%的准确性,同时还可做容貌复原。宣传部有关同志经与抗联老战士李敏、赵尚志胞妹赵尚文沟通,她们已同意将头骨交给组织作鉴定。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协助下,赵尚志父母及赵尚志牺牲时敌人拍摄的照片均已找到,并复制完毕。会议决定在一两天内赴京对头骨作进一步技术鉴定。
但是,就在鉴定工作小组准备启程赴京之际,出现了意外,竟使赴京鉴定一下延期两个多月。
权威鉴定缺乏佐证材料
赵尚志照片“神奇”面世
在长达两个多月沉闷的协调过程中,一个意外发现,为后来的准确鉴定带来了重大的佐证和转机。
11月5日,在准备赴京鉴定之际,受李敏嘱托,李龙找到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部主任李云桥,准备购买《赵尚志传》带到北京赠送给亲友。李云桥应约给李龙送书时,随口说道:“昨天,我们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一些抗战时期巴彦游击队的照片,我想请赵尚文老人看一看,照片里有没有赵尚志。”
李龙听了这个消息十分振奋,当即跟随李云桥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拿到照片。这是一张已经发黄的12人合照,照片中的年轻人看上去均20岁左右,穿着类似学生服。《赵尚志传》作者赵俊清及李云桥等党史研究专家分析认为,按照赵尚志在巴彦游击队担任政委的历史情况分析,坐在前排中间位置手握马鞭,脚穿马靴的小个子应该是赵尚志。
李龙将这张照片放大,又通过电脑技术将坐在前排中间位置的年轻人照片单独提取,与集体照一样放大。两张照片复制完成后,他将集体照拿给老姨赵尚文看,请她辨认里面有没有赵尚志。赵尚文细细地观察了十几秒后,指着中间位置“手握马鞭人”说:“这个人长得像我三哥!”李敏老人看了照片后,也同样得出了中间的小个子“像老军长赵尚志”的结论。此后不久,李敏将这张照片带给赵尚志的老战友、中纪委原副书记韩光,赵尚志战友李在德等进行辨认,他们都指认照片中坐在中间的“小个子”为赵尚志。
上述见证人的判断至关重要。然而,这个年轻赵尚志照片能不能作为下一步鉴定的依据?下一步鉴定能不能证明“他”就是赵尚志?人们心中依旧悬着一块石头。
“鉴定小组”两次赴京
权威鉴定破解62年谜团
2004年11月28日,历史将记录下这个难忘的日子。由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民政局相关人员组成的赴京鉴定小组,以及赵尚文、李龙、本报记者等8人,齐聚李敏家中,准备乘坐当晚的Z16次列车赴京鉴定。
18时30分,一行人在二楼赵尚志灵堂前,向赵尚志画像三鞠躬后,护送头骨启程。20时37分,Z16次列车准时从哈尔滨出发,次日7时到达首都北京。
29日10时15分,护送头骨的面包车停在公安部第二研究所门前。前来迎接的该所主任法医、研究员张继宗表示,这具头骨鉴定,是目前该所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绝不会出现一点纰漏。40分钟后,头骨移交工作结束,鉴定工作小组回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北大街5号的住宿地黑龙江宾馆,静候消息。张继宗曾在哈尔滨读书,对赵尚志极为景仰。接手对头骨进行鉴定任务当晚,他连夜拜读了《赵尚志》一书,对其中涉及鉴定的内容作了详细记录。第二天,他与助手田雪梅一起开始专心于这具头骨的鉴定。
12月2日,结论出来了:这具头骨就是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的!
张继宗解释说,从头骨性别、年龄、身高,特别是生前左眼下的陈旧性伤痕,与赵尚志本人情况全部吻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赵尚志牺牲后头颅被敌人割下,后来被般若寺住持取走。从人类学角度看,这些因素足以证明头骨的归属为赵尚志。第二天,正式的《鉴定文书》出来了。这份<2004>公物证鉴字7994号《鉴定文书》共3页,分六个部分,前五个部分分别是:骨骼一般状况检验,性别检验,年龄判定,身高推断,骨骼损伤。在第六部分“分析说明”中专家写道:1.根据送检颅骨的骨性特征推断,送检颅骨为男性,年龄为33.4岁,年龄范围31-36岁之间,身高为162厘米,身高范围在160-163厘米之间。上述结果与赵俊清所著《赵尚志传》中引用的档案资料记载的赵尚志烈士的体质特征相符。2.送检颅骨左眼眶下部的骨质缺损系陈旧性骨伤。根据《赵尚志传》记载,1932年11月1日在攻打东兴的战斗中,赵尚志左眼眶下被弹片击伤,骨质受损。送检颅骨所示的骨伤部位与历史文献记载的情况相符。
这个权威鉴定,可谓一槌定音。赴京鉴定小组成员欣喜若狂,李敏老人于当晚特意买来两米长的白色绸缎,在上面挥书“喜抱真魂归故乡”7个大字。
4日7时,Z15次列车驶入哈尔滨火车站,赴京鉴定小组成员带着喜讯、踏着北国厚厚的积雪胜利归来。
2004年12月18日,鉴定小组二次赴京,取回了二所颅像重合鉴定结果。这份鉴定报告写道:经重合检验发现,送检颅骨可检验部分上的标志点和赵尚志烈士照片上的标志点、标志线均能重合在标准范围内,颅骨与照片的形态轮廓曲线一致,曲线间的距离(软组织厚度)在正常范围内,符合颅骨与照片出自同一人的条件。张继宗解释说:这就是说,不单是这枚颅骨被认定为是赵尚志将军的,新发现的赵尚志生前照片,也被以科技手段得到认定。
于是,一个长达62年的谜团,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前夕被完全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