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丰乐农民真正过上了丰乐生活(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08:41  兰州晨报
丰乐农民真正过上了丰乐生活(组图)
丰乐乡二坝村的小康住宅

丰乐农民真正过上了丰乐生活(组图)
丰乐中学的新校舍

丰乐农民真正过上了丰乐生活(组图)
丰乐中学的学生在上电脑课

  “出了酒泉城,唯有丰乐穷”,酒泉市市井乡村广为流传的这句顺口溜,是距市区70公里外的丰乐乡曾经贫瘠生活的写照;

  “物丰民乐地、渊源流长水”,温总理背过石头的“台子沟”渠首,一块石碑上镌刻着的这十个大字,是村民们渴望的“丰乐”生活。改革开放30年,这里的农民真正过上了丰乐生活——

  30年前“出了酒泉城,唯有丰乐穷” 30年后“物丰民乐地,渊源流长水”

  观念促转变 生活乐翻天

  酒泉市肃州区丰乐乡村旁的一块耕地里,一对老夫妇正在补植紫花草。男的叫杨学虎,在丰乐乡二坝村当了30多年的村干部。62岁的杨学虎提起30年来的变化时眉飞色舞:“要说变化,那可数不尽,变化最大的是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观念变、路子宽,有了粮,换了钱。变不了观念,跟不上形势,哪来钱?”

  老杨滔滔不绝地说:“过去,农民受传统思想约束,不愿接受新事物,种植结构单一,期望着种些小麦保住口粮就不错了,哪还敢想别的啊?现在不一样,农民积极响应政策,主动找信息,什么赚钱种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

  老杨认为,30年来变化最大的还是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生产过程和收入方面,也体现在生活质量的改善上。“过去的人有粮有钱只知道存,吃点利息心里就美滋滋的,花钱蹑手蹑脚,没有要紧事不出门。现在你去家家户户看看,那些专门存粮的囤子不见了,农民不怕缺口粮,秋收后粮袋子变成了钱袋子,拿着钱袋子买这买那很随意,吃什么穿什么跟着潮流走,想办法改善生活质量。尤其是年轻人,农闲时节天南海北到处跑,打工挣钱还能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些先进的东西,日子过得多滋润啊!”

  30年,丰乐扔掉了“出了酒泉城,唯有丰乐穷”的帽子,过上了丰乐的生活。

  亩产增四倍 增收七十倍

  二坝村三组最北头的一座农家院里,60岁的户主杨恒学正在后院喂羊,和他一起生活的女儿女婿心直口快,一言一行透出现代农民的时尚气息。村支书黄志德说:“温家宝总理1977年下乡时在老杨家住了半年时间,2002年9月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还到老杨家做客。”

  正午时分,阳光直射下的农家院暖烘烘的,杨恒学的女婿翟文光从屋子里拿出一张放大后用精致框子包装了的照片,指着照片说:“温总理当时就坐在院子里和我们聊天,旁边是省市领导,这是我,那是我媳妇……”

  67岁的周志仁在1978年前后是二坝村三组的队长,老人精神矍铄,掰着指头算账:“那时候,我们队130多口人,耕地602亩,一亩地能收5斗(200斤)就算高产。1斤小麦1毛3分钱,亩收入只有二三十元。有一年队里年底算总账,我们家9口人3个半劳动力,挣了18000多分工分,每个工分折合6分钱,扣除口粮款还倒亏了2分。去年,我们家4口人种13亩多地,收入在全队来说虽不算太好,但仅种植收入也有2万多元呢!”

  村支书黄志德介绍:“二坝村三组现在的人口和30年前不相上下,耕地面积因退耕还林减少了186亩,人均3.6亩,小麦亩产900斤,是30年前的四倍多。要说收入,差距太大了。小麦每亩收入能达到780元;制种玉米每亩纯收入800多元,啤酒花的收入每亩高达6000多元。除此外,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养殖‘西门达’肉牛和细毛羊,三组每年户均出栏3头牛、5只羊。2007年,一头牛犊的价格在2000至4000元之间,成年牛的出售价在4000至6000元,一只羊售价四五百元,加上羊毛的收入,人均收入4800多元。”

  该乡于军华乡长告诉记者:“以前的种植品种仅有小麦、玉米和杂粮,产量低;现在主要以制种玉米、花卉制种、紫花草、啤酒花等高效品种为主,玉米制种的亩均收入在1350元以上,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的收入高达每亩3000至6000元,加上畜牧业和劳务输出的收入,全乡2007年人均纯收入4775元,比1978年增加了4708.22元,增长了近70倍。”

  耕地不用牛 家家有“铁牛”

  周志仁老人回忆:“70年代末,耕地靠耕牛,运输靠皮车(木制马车),我们全生产队总共才2辆大皮车,耕牛也不过几十头。那时候春种要一两个月时间,秋收时间更长,从七八月一直延续到春节前。1983年包产到户,光我们家就分了1匹骡子、2头牛、1头毛驴,那时候心里感觉美滋滋的,各家各户自主生产,家家户户用上了‘驴拉车(架子车)’。这样的日子到1990年前后再次发生变化,拖拉机代替了耕牛,‘大皮车’成了老古董。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价值上万元的小四轮,耕地不用牛,‘铁牛’家家有。”

  伴随着“铁牛”的使用,丰乐农民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巨变。周志仁老人清楚地记得:“我在70年代初进过两次城,一次赶着毛驴去酒泉城里托运化肥,一次赶着马车去,70多公里的路程,来回至少得5天时间。2000年后,家家户户有摩托,有的还有私家小汽车,进城的班车每20分钟就有一趟。”

  丰乐乡武装部部长小谢告诉记者,现在全乡的小四轮达到了1864台,户均1台,摩托车的普及率达到100%,有的人家还有两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