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开放30年回望:民本改革主线更加凸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17:09  中国新闻网 (来源:半月谈)

  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国家,改革在当代中国依旧弹奏着强劲的旋律。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大量的改革措施仍在密集推出,在某些领域甚至仍如同改革开放之初一样具有"破冰"效应,例如医疗改革。一直在摸索、争议中前进的中国改革,尽管具体内容包罗万象,目标、对象时时不同,但有一条主线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民本精神"在改革中的体现,正在变得明确、切实和主动。

  改善民生渐成改革主要内容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所谓"以民为本",是执政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改善民生。但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其方案设计、执行过程都具有探索、试错的性质,而且必须付出成本,在改革的过程中未免损害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在有些时候甚至会损害大多数社会群体的利益。如上世纪90年代推行的国企改革,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在初期造成中小型国企大量破产倒闭,千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其切身利益受到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改革的行业、领域和具体工作安排有轻重缓急之分,改革的初期重点在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框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政、法制和社会管理机制,虽然大多数人民群众最终从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中获益,但在这一阶段,直接改善民生并非改革的重点。因此,回望30年我们看到,改善民生成为中国改革的着力点,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个从间接到直接,从相对忽视到高度重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近年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为中国改革的推进重点,如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都成为改革的重点。农村低保制度的探索,免费义务教育在城乡的逐步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建,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落实,都是在近些年取得突破的。这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改革的循序渐进使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一些重大的框架性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改革的重点自然要从宏观经济领域向具体的民生领域转移,多年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也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财力和可能;二是现实的客观要求。"伤筋动骨"的改革初期,许多社会群体都为改革的成本埋了单,教育收费改革、医药体制改革、住房市场化改革等,其成本也大多转移到了各个基层社会群体身上。改革对于公平问题的相对忽视,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社会问题,其恶化的程度已经影响到改革的效率,甚至导致对改革方向的质疑。严峻的现实要求改革必须对民生问题"补课",因此,改革的重点转向民生,不仅是水到渠成,更是当务之急。

  在近期推出的一些改革措施中,对民生利益的强调,已经被摆到最重要的位置。如10月14日,国家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改革基本原则的第一条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应该讲,这不是一句空话,而且是经过了长期改革之后所取得的正确认识。

  落实民权成为改革坚定追求

  民生与民权不可分割,人民拥有各项完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力保障。许多地方,许多时候,之所以民生问题的改革政策走了样,正是因为监督权等民权落实不到位。在改革开放30年历史上,对民权的完善、落实也是一条始终存在、逐渐清晰的脉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