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土地再变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17:39  记者观察

  中国土地再变革

  开篇

  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肇始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的土地联产承包,30年后,中央再一次部署新一轮改革由农村发轫。

  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30年来,中国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巨变。

  今天,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农业、农村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土地承包、使用和流转,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本刊从几个侧面力图解析土地新政,及涉及土地、文物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建设性破坏问题,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

  首家工商注册农地流转合作社挂牌运行

  文·图/本刊记者 许兰武

  10月上旬正是鲁南地区种植冬小麦的季节,但对于山东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的张凯华来说,不仅要播种自家的4亩麦地,还要把周围4个村将近千亩的良田播种完。

  当记者赶到徐庄镇时,张凯华和他的同伴们正在播种机的轰隆声中忙碌着。原来各家各户承包地的清晰界限消失了,眼前是一片利于灌溉和施肥的规范田垄。满身泥土的张凯华笑容满面地看着播种的麦田,似乎已经看到了将来这里的丰收景象。

  所有变化的起因,都缘于张凯华等8个农民的一次大胆尝试:将4个自然村近300户村民的闲散承包地集中到一起,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

  半年前就开始酝酿的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过两个月的筹备,到7月中旬工商部门终于下发了营业执照。2008年9月14日,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正式挂牌。在看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关政策的支持后,张凯华悬了多半年的心终于落了地。

  田里的“386199”部队

  北京丰台区五里店装修市场里,大多是来自豫东、苏北、鲁南地区的打工仔。每到秋收秋种时,身处大都市的他们谈论的仍旧是老家种地的那些事。

  “你在老家还有自己的耕地吗?”

  “有,三四亩呢。”

  “你们都出来工作,地由谁种啊?”

  “前几年撂荒来着,免了公粮(农业税)后,就包给别人了。”

  “都像你们出来工作,地不还要荒吗?”

  “是啊,现在像我们40岁左右的人都不愿种地,更不用说年轻人了。出来打工或做点买卖,我觉得怎么也比种地强。”

  “你们比我们强啊,回家有地种,出来后,不是商人就是工人。”

  ……

  这些话如果说给张凯华听,他一点不会陌生,因为高中毕业后的他也曾出去打过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再没出去,但是他揪心地看到:满山的花椒树和板栗由于缺少劳力、疏于管理,出现大量减产,还有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也因缺乏管理而减产,甚至绝收。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张凯华所在的土山村,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很普遍。因为现在村里的青壮年很少有在家种地的,都出去打工了。原因很简单:一是不愿种,因为不挣钱;二是根本不会种。每逢农忙季节,都是一帮老人和妇女在田间劳动,孩子成了送饭送水的小分队。土山村也不例外。这些人在当地被戏称为“386199”部队,即“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人。

  “386199”部队在像土山村这样的田里“作战”是很难取得全面“胜利”(丰收)的,即便土山村是徐庄镇土质上佳的村。一亩好地,小麦产量不到400公斤,按每公斤1.60元计算,收入才640元,扣除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后,纯收入不到200元。

  徐庄镇地处纯山区,20世纪90年代初,该镇通过实施“四荒”使用权拍卖,建起了一个个板栗、花椒、核桃、柿子等干鲜果品基地,全镇林果面积达到了18万余亩。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由于不少农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土地无人耕种,有的请人代耕,有的自行转包,有的甚至把土地让给别人,放弃经营权,因此引发了不少矛盾和纠纷,这在张凯华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催生了他对此问题的思考。

  如果把这些缺乏劳动力家庭的耕地承包下来,一是有效利用了耕地,二是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这样岂不是双方都能受益?张凯华走访了本村,又逐户调查了周围的柿行村、湖沟村和前徐村,结果他的想法得到了很多村民的支持。

  但另一个问题又摆在面前。如果把这4个村的散地承包下来,而不能连成一片的话,效益将很难发挥到最大化,这就无法实现张凯华集约化种植的目的。经过动员,绝大多数的家庭都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同意加入合作社。

  被分割了30年的土地,又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整体。“386199”部队也将面临新的“改编”。老有所养和少有所学局面重新回归本位。农业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在张凯华的努力下一步步变成现实。

  工商局注册土地流转合作社

  思路已清晰。接下来,张凯华开始思考如何运作了。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张凯华先后联合了另外7个村民作为发起人。同时,土山村、柿行村、湖沟村和前徐村中,共有280个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占4个村总户数的23.4%。这280户村民,入社耕地面积将近30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4.5%,其中板栗园972亩,花椒园386.7亩,桃园139.2亩,核桃园102.5亩,种粮耕地121.9亩,经济观光林1250亩。

  有了整体的实力,张凯华更坚定了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喜爱钻研的他买来了很多法律书籍,仔细查阅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后,发现这种操作模式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但是程序合法化是必需的。张凯华决定首先去工商部门注册,按照公司运作合作社。在山亭区工商分局,张凯华详细讲解了他们的思路,工商部门领导明白了他们的良苦用心,同意给他们办理注册的相关手续。这也开创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先河。

  随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协助下,张凯华等人制定了合作社的详细章程。在运作方式上,农民以户为单位,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社,把自家的土地全部交给合作社管理经营。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按照张凯华的设想,是要把农民从既购买生产物资,又经营粮田、果园,还要销售农产品这个“小而全”、效益低的家庭式经营中解放出来,进入到土地规模经营、农产品深加工、社员抱团闯市场、追求土地高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来。

  在收益分配上,按入社土地面积折股,实行保底分配和二次返还分配等相结合。当年总收益扣除必要管理费用后,首先按入社约定的每股保底收益平均分配,剩余纯利润按股分红,并留存部分合作社集体积累和风险基金。

  今年“五一”,全崮山农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召开了全体成员大会,确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为张凯华,即合作社理事会主任。8名发起人分别以土地经营权的方式出资5000元,共计4万元作为注册资金。新的劳动开始了。

  由于产品统一销售、统一价格,夏秋之交卖出的甜桃,每公斤价格比去年高出0.2元多,全社139亩甜桃收了14万公斤,比去年多卖了近3万元,合作社效用初显。

  7月15日,山亭区工商分局为他们颁发了营业执照。

  资金难成发展瓶颈

  一年中投资最多的是冬种。种子、化肥、使用机械、浇地等费用总体算下来每亩要300多元,再加上化肥的涨价,资金缺口就更大。张凯华等人发起的合作社成员每户每亩只需出资100元,而张凯华等发起人需要垫付200多元,近千亩地,算下来要20多万元,只依靠张凯华等发起人显然难以解决。

  其实,山亭区政府在合作社成立期间,也没有闲着。他们筹备并组建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所,9月14日,交易所和合作社同时在徐庄镇挂牌成立。当天,枣庄市市长陈伟带领人民银行枣庄分行行长刘福毅以及当地其他金融机构领导到场,一同表示对合作社给予支持。

  陈伟市长亲手将全国第一份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发放到土地合作社成员张凯华手中。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的发放意义重大,从此农民对自己的土地除了拥有使用权,还拥有了转让权和收益权,能用土地使用产权证进行抵押贷款,这对于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进行高效农业种植、增加农民收益具有积极作用。

  为了支持合作社的发展,交易所向合作社的280名成员发放了证书。这些鲜红的证书能为张凯华等村民带来大笔的贷款。据了解,目前,徐庄镇作为产权抵押的土地使用产权面积是1727.3亩,一共从当地农村信用社贷了45万元,分两次发放到了农民手中。

  当地银行也开始尝试着对拥有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的农民放宽条件进行贷款。10月7日,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来徐庄镇进行专门调研后,对他们开了绿灯。之后更多的金融机构看好这一市场。

  这些行动,无疑将有效缓解合作社的资金难题。除了资金支持,张凯华说,枣庄市政府还出资让合作社参加了农业保险,这为合作社在抵御冰雹、旱涝等自然灾害风险方面提供了保障。具体做法是:由枣庄市人保财险公司承办,对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农作物(包括林果、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等)实施农业保险,所需保费财政补贴80%(市财政补贴60%、区财政补贴20%),其余20%由土地流转合作社承担。

  张凯华说,有了资金和保险的保障,合作社将投入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来。他指着远处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还要依靠景色秀丽的全崮山,发展旅游业,还要建立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我们要向着上市公司的方向前进!”

  稳定基础上允许流转土地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考察时讲的一席话,让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张凯华创办合作社期间,当地政府领导也清醒地认识到,批准支持这个合作社是为了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合理、有序流转,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中、果园里解放出来。

  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已经开始。正如北京市前农委主任刘福海说:“我感觉农村土地制度已经到了变革的前夕。”张凯华创办的合作社是以土地的经营权入股,不改变土地所有制关系,这种变革正在徐庄镇如火如荼地进行,也将陆续在枣庄市其他地方推广。

  据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毛寿龙教授讲,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出现很多问题,很多人出来打工以后,土地抛荒,或者没有人进去投资;另外,城乡发展不平衡,直接涉及到农村土地市场的不开放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土地问题是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

  专家指出,目前的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不改变土地用途这个前提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第二,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第三,允许农民的土地以各种形式流转,而不是政府为主导去进行流转;第四,流转要有条件,即这个地方具备不具备适应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的条件;第五,最重要的是流转要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为核心,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不能损害农民的土地收益,不能通过流转增值税,收益都到政府腰包去了。

  张凯华对专家的说法表示了极大的认可。他说:“我们成立合作社,目的不是从农民身上挣钱,而是要真正把我们这几个村的农业水平搞上去,大家能够共同富裕。”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计划实施后,会给社会带来如此大的期望。人们也都期望,张凯华他们的发展计划能为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改革提供一个崭新模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土地 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