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五问区长公开信需要理性接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9日08:56  新京报

  “希望坐车人都看到”

  新京报:那现在觉得这种方式的效果怎样?

  李明:超出预期了,我没想到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影响这么大。

  新京报:你当时预期的效果是什么?

  李明:希望坐车的人能看到,有共鸣,都去打电话反映,推动政府解决。还希望区政府的工作人员能看到,跟区长反映并解决。

  新京报:对现在的效果满意吗?

  李明:还不到吧,最终还是希望能解决这个困难,看报纸上有官员说616路的拥挤是高峰造成的,建议市民错开早晚高峰坐车,我不赞同这个说法,616路是大部分时间拥挤,错开根本是不可能的。

  新京报:那你的建议呢?

  李明:增加至少一条走高速的线路。通过增加616路的区间车等手段,分流乘客。

  ■ 社论

  本月18日,因不满616路公交车的拥挤状况,北京房山区有居民将一封“五问”区长公开信贴上公交站牌,要求增加房山开往市区的线路和车次。27日,房山区交通局组织了一场沟通会,市运输管理局、房山区交通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和4名居民代表进行了交流。

  “五问”区长公开信的用语无疑有些激烈———“敢问区长同志,您坐过616路公交车吗?”“敢问区长同志,您知道怎么才算为人民服务吗?”“敢问区长同志,您知道如何‘急人民之所急’吗?”“敢问区长同志,四个圈的奥迪车是不是比616路舒适?”……话语之间,不乏讽刺挖苦之意。

  我们并不支持用情绪化来表达民意,过分的情绪化会让民意扭曲。我们想说明的是,对情绪化的表达要具体分析,在一些情绪化表达的背后,有的体现的却是一种理性的诉求。民众迫切期望官员能了解下情,切身感受一下“挤车难”的痛苦,期望政府能苦民所苦,急民所急,期望政府正视“出行难”背后民众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成本。显然,这一诉求是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对这样的表达不能简单否定,而要理性地面对。

  前天通过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对话,616路“挤车难”问题有了眉目。然而,经过此事,需要引起一个思考,616路公交车“挤车难”是一长期存在的,关系数万人群的民生议题,它为什么一直没有通过正式的“理性”渠道获得解决?

  在北京,公共交通堪称与民生最密切,可市民对它的影响力却微乎其微,似乎是轮不到民众操心的事儿。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现象,政府秉持公交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交车辆越来越先进美观,然而,市民的感受却未必尽好,公交线路优化了,可有时乘车反而更不方便了。最典型的当属北京300路公交车的话题,网络上有很多对300路公交车拥挤的抱怨,有些抱怨也和616路车一样,改善公交的民意表达成为了情绪化的牢骚:有“孩子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答曰:不坐300”等语录,还有网友拍摄乘车视频,有乘客写下的各种可怕乘车经历等。

  发达国家城市的公交系统先进有目共睹,对此,人们总将此归功于“公交优先”理念的贯彻,却忽视了公众对于公交管理的参与权受到保障。法国城市交通法规定,“国家、有关地方政府及关心城市交通的代表,在城市规划原则下,通过民主协商,共同制定交通政策和实施方案”。法国的交通委员会、德国的交通运输专业联合会一般都由政府有关人员、交通专家、公共交通经营者和市民代表组成。可以想象,我们如果也能给民意一个表达的正常途径,建立“以人为本”的公交管理模式,那么,可能没有人会到公交站牌上去贴公开信,也没必要到网上发牢骚了。

  其实,不独公交行业,别的一些服务行业,市民一些不满意的抱怨,如果得不到正面回应,便会越来越趋向于非理性。“616路拥挤问题”因为媒体的介入,引起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反应,有关官员并没有因为公开信的言辞激烈而有非理性的行动,而是通过合适的渠道倾听民意,值得肯定。要知道,一些活泼的、看起来有些“非理性”的草根声音,依然是一种真实的民意表达,需要有关部门理性“接招”。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张伟峰 李立强

  专题摄影:本报记者 王嘉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五问 区长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