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本届三中全会宣告城乡“两个中国”终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9日10:36  南风窗

  终结城乡“两个中国”

  ——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

  本刊记者 陈统奎 发自北京

  10月12日落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执政党中央全会,距改变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整整30年。中国再次把注意力放在农民身上。紧接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常委会在北京召开,聚焦三中全会。

  舆论普遍认为,这次全会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作为2020年前实现的目标,把提高农民地位作为最优先课题。无疑,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决定,如果说中国是“两个中国”——城市和农村——的话,那么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做了一个政治宣告,宣告终结“两个中国”。

  在京参加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用“很受鼓舞”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会议间隙,李庆云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公共财政均衡化

  《南风窗》:三中全会公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您如何解读这句话?

  李庆云:这主要是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来说的。抵抗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虽然全球经济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场金融风暴中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要合作是可取的,但中国不能为金融危机埋单。说实在的,我们自己的事也不少,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大国,我们应该沉下来研究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中全会决议中对促进城乡一体化有很多新的内容和亮点,我看了很受启发。从理论上讲,促进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平衡配置,是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在我看来,城乡一体化,一方面体现在公共资源向农村流动,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流动,解决公平问题。另一方面体现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实质就是城镇化的过程。

  解决农村和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或者说根本的途径,就是城镇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才能解决城乡差异,而且只有农村人口相对减少以后,大农业才有可能建立起来。不然的话,中国这个小农经济,靠什么先进技术,怎么也富裕不起来。真正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是让相当部分农民变成城镇居民 ,然后真正扩大中国中产阶级规模。

  《南风窗》:很多媒体都把促进城乡一体化描述为这次全会释放的“最强烈的信号”或“一次跨越”。

  李庆云:这的确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一个标志,到时候了,经济发展到今天,城乡一体化,已经有了现实动力,而且政府有能力有义务来解决城乡一体化,现在也认识到了,这是中国农民走向富裕的新起点。原来有一个提法叫“支农”,现在改叫“强农”了,“支农”这个说法好像把农村、农业、农民放在次要位置上,是外人,“强农”则意味着这是本分,政府理所当然要这么做,实际上是描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远景。这个话其实是中央政府说给自己也是说给各级地方政府听的,即调整国民财政分配和支出的大格局。从这个会开始,我们可以有期望了——这是逐步结束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开始,宣告我们要结束这一切了,当然现在还只是一个宣告。不能忽视的是,尽管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很快,但城乡居民收入比却继续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已经到了非力挽狂澜不可的地步,因而提出了到2020年让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南风窗》:那么,当务之急要做什么?

  李庆云:现在最急切的是,公共财政和公共产品要逐步均衡化,解决公平问题。一个事实是,中国7亿多农民中还有2.6亿人存在饮水困难、饮用水安全问题,还有740多万人口没用上电,9万来个行政村至今不通公路,8万多座水库现在还有2.7万多座年久失修,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基础设施急需大投入。

  此外,我觉得更根本的是,大力增加教育投资。相对于城里来说,我国农村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受教育程度和效果远不及城里。我们希望加大政府资源在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投入,恢复教育的福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城镇化的有效实现,必定是农村教育大普及和大提高的结果。

  打造城市引力

  《南风窗》:加快城市化或者城镇化的提法,一直都有,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许多障碍,您怎么看待?

  李庆云:我非常赞同三中全会对加快城镇化一系列的精神,希望政府能够推出更加有效的更多可实施的政策举措。我以为,打造城市引力,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至为重要。

  但城镇化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业问题,不管你采取什么模式,城镇化就是空的。因此我们期待能够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考虑为农村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提供不同层次的劳动岗位,不能只是提供保姆、保安等这些低层次的,还要提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较高层次的。总之,要以提供不同层次就业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城镇化首先提供就业岗位,就业是根本。

  再者,政府要出台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新措施。比如说,本着以人为本、公平对待原则,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针对农民工进城落户难问题,各级政府能够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得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这是一项基本的国民待遇。

  《南风窗》:打造城市引力,很形象,您觉得近期可以做哪些事情?

  李庆云:首先,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工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并解决全国范围转移接续问题。其次,大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除了放宽中小城镇,我希望也能够慎重地推动大城市户籍改革,因为能够真正提供就业,而且是不同层次的就业岗位,大城市最有能力。比如说北京,流动人口400万,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北京都能谋业生存了,但就是没有城市合法身份,今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都应该开放。

  还有,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应该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逐步提高保障性住房在整个住房当中的比例。我建议城市政府能够筹集住房发展基金,香港50%以上的住房是政府提供的公屋。我希望,中国保障性住房也能够达到30%~50%这样一个比例,这样才能解决农民工的住房,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把游民的感觉变成有家的感觉。

  《南风窗》:这是一个好建议。说到房市,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在出手救市了。最新的消息是,住宅与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方案也将在下月推出。但发展好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不也可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吗?

  李庆云:是啊,目前住房价格的调整,有人说会危及银行,银行赶紧否认。还有人说会危及经济增长,这并非危言耸听。政府应该把主要力量用来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那么它满足的是更多的有效的住房需求,中低收入者,包括农民工的住房需求。这样,建的房子比现在还要多,对各种材料的需求会更大,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增长,反而会推动经济的增长,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安全的,持久的,不会有金融风险的。当然,价格水平,进入和退出机制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要加大研究和执行,可以参照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另外,不仅投入建设,而且要在管理上加大投入,管理尤其重要,保证公平分配。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专题 南风窗

更多关于 城乡 二元结构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