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铁西的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3日11:40   央视《新闻调查》

  【第三部分】

  解说:2000年前后,国家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给予了许多扶植和优惠政策,在资金和信贷政策方面进行一系列紧急输血。而各行业经过近十年的摸索、适应,刮骨疗毒似的改革与改造,也逐步适应了市场经济要求,铁西区的企业开始陆续有所好转,企业经营陆续有所起色。

  采访:

  孙霞:现在回过头来想当时企业处在一种什么状况,就好像拔河处于相持的一种状况。但是我们这个企业好在哪呢,沈重就有这个劲,之所以沈重没有倒下去,就是沈重这种精神一直挺到现在。

  解说:到2000年,沈阳重型机器集团通过减员增效,职工总数由最高时期的三万人锐减到六千多人,原来企业背负的沉重社会负担彻底剥离。通过债转股等股份制改造,清偿了银行债务,在调整产品结构、研发新产品方面励精图治,终于艰难走出困境。双进双出磨煤机、系列水泥立式辊磨机,用于地铁施工和隧道挖掘的盾构机等等,不仅多项技术处于国内甚至国际领先地位,而且打破了过去国外同类产品在我国的垄断局面,一举占领了国内外市场。可是就在很多企业与沈阳重型机器集团一样,逐步摆脱困境,走入正常轨道的时候。2002年,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三级政府部门却做出一个重要决策,把原来的铁西区与紧邻铁西区西部的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合并,所有企业按照“东搬西建”战略实施搬迁。

  同期:

  王一兵:开发区跟铁西区是连接的。

  记者:您说的是在这块。

  王一兵:对,就是这一块。从三角形过来了以后这是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记者:所有的企业都要搬到这个里面。

  王一兵:对。你看现在这个图上,这是卫星航拍的,你看那个蓝色的厂房。

  记者:就是已经建成的。

  王一兵:那都是已经建成的,这是2005年9月的。现在如果再拍比它漂亮多了。显露的是土地模样的已经全建了。

  记者:这将是新的铁西的工业园区了。

  王一兵:对。新的铁西工业园区。那么就是原来老铁西的40平方公里,加上当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88平方公里,组成了128平方公里的新铁西。

  记者:这种面积的扩大对整个铁西而言带来了一种什么样的机遇?

  王一兵:就是它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变化。这种合并应该说解决了,就铁西研究铁西改造的问题,拓展了空间。

  解说:简单地说,东搬西建战略就是把原来老铁西工业区的几百家企业,全部搬迁到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老铁西区则重新布局,进行商贸、住宅、娱乐、休闲、文化等方面的开发。可是东搬西建战略刚出台的时候,无论企业、工人,还是一些机关干部,都感到难以理解。

  采访:

  李喜昌:工人当时都挺不满意,因为企业效益刚好了,刚好了,刚有点气色,工人的腰包也鼓一点了,这时候又把它搬走。他感觉到不理解这个问题。

  王东:尤其作为我们重机行业来讲要动是很难的,因为我的设备是非常大,一个设备的基础有的都是五六百万,光是基础就五六百万,设备的价值都是七八千万的价值,所以一旦动了以后这个家怎么办?我们当时确实不理解。

  记者:你刚才谈到思路确定的时候,在实施的过程中顺利吗?

  王一兵:不应该用顺利两个字顺利和不顺利来形容。

  记者:那是什么?

  王一兵:应该叫艰难。首先打破的就是观念。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搞铁西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都没有成功,怎么你一搬就能成了?所以应该说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压力非常大。

  记者:对政府而言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王一兵:非常艰难。这能不能成呢?这么大规模的迁徙,应该说,几十万产业工人的身份的转换,全国著名的几百家企业的搬迁,这要真的搬过去不成了,你这种政治代价太大了,经济代价也太大了。但是不这样做就守着铁西区老工业这种状况那就是一条路。就死路一条,我莫不如杀出一条血路。

  解说:几百家企业要在短短几年内实施“东搬西建”战略,如此大规模的搬迁在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未有过。如此浩大的工程,几百家企业搬迁,首先钱从哪里来?搬迁之后给企业、给个人、给铁西区又会带来什么呢?

  采访:

  王一兵:这种合并产生了级差地租,就是老铁西这一块不管怎么说它毕竟是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个郊区,土地的这种级差地租是巨大的。我们搬迁到现在为止搬迁了230多户企业,然后腾迁了7点多、将近8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变现了资金将近200个亿,所以钱的问题解决了。这200亿的资金解决了这些年国有企业拖欠职工的各种内债比如像医疗费、采暖费、工资,基本全部偿还了。第二个用这笔资金解决了13万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可以买断,买断你就转换身份了,你就变灵活的这种合同制、聘任制,你可以通过竞聘,这样把国有企业职工的冗员彻底地解决了。再通过国家政策支持解决银行的债务,就是把企业彻底松绑了,人员解决了,欠工人的钱解决了,欠银行的钱解决了。

  解说:经过了90年代的阵痛,不少企业刚刚恢复了元气,可是要想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则需要摆脱包袱,轻装上阵,还需要进一步对原有设备、厂房、生产研发能力进行改造升级,而搬迁所产生的级差地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企业在这方面的资金短缺问题。这一点,逐步得到了铁西区众多企业的共识。

  采访:

  王东: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搬迁,而是在搬迁过程中要实现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生产能力的提升,甚至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这个搬迁的最大的意义是在这。通过这个搬迁改造的地级差,我们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又购置了上百台的现代化的设备,我们同时可以淘汰掉很多工艺落后、消耗能源大的设备。

  记者:在旧地无法进行改造吗?

  王东:完全没有办法进行改造。现在我这个厂区里再买一台新的设备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进行安装了。我们新的一个产品叫盾构机,我装配的时候,有的盾构机总长都是160米、180米,不得不把机器的头部放在厂房里,尾部都甩到厂房外。所以在新厂区我们盖了一个非常大的,非常漂亮的一个,现代化的一个盾构机的装配制造车间。第二例子就是我们的热加工,炼钢。我有几台40吨炉吧,遇到大的铸件的时候给我们难的,因为300吨件,你想我几台40吨炉浇铸要同时浇进去,要保证钢水温度,我怎么弄?就得炼了一包放到旁边,再炼第二包,第二包放旁边,再回去加热第一包,然后再炼第三包,就这么倒,那是非常非常难的。但是在我的老厂区我没有办法再进行改造了,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企业不改造就是原地踏步走,你原地踏步走又能走几天呢。

  解说:沈阳机床集团与沈阳重型机器集团一样,是一家在沈阳排名前三位的大型国有工业企业,从建国初期至今,同样为共和国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在机床生产行业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2007年,沈阳机床集团按照东搬西建战略,实现了整体搬迁。车欣嘉,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采访:

  记者:那么事实上经过这样一个搬迁之后带给沈阳机床究竟带来了什么?

  车欣嘉(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一个就是从整体的硬件环境上,过去的四个企业加起来不到50万平米,搬入到新园区之后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达到了74万平方米;另外一个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搬迁,我们要实现这种软实力的提升。

  记者:您指的这个软实力是什么?

  车欣嘉:一个是指产品、管理、研发,包括我们的人才的提升。通过这种搬迁我们可以集中我们这几方面的资源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那么我们搬到新园区之后我们整个研发分几个层次:一个是在我们集团公司层面上,我们设立一个中央研究院主要是面向我们未来引领企业未来发展的产品研发。德国设一个研发的分中心它主要是高端产品的研究,北京我们设立一个研发中心主要针对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的研发。还有一个我们在上海设立一个研发中心对于我们机床的基础共性的技术研究,这样的话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研发体系。因为我们加大了这种研发的投入,比方说过去有六七年的时间只研发出一款高档的五轴车削中心。那么进入到园区,到目前仅仅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开发了八款同类的五轴车削中心。应该说这个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解说:企业搬迁不仅使厂区面积有所扩大,使各分厂由分散到集中,整合了资源,减少了浪费和不必要的竞争,而且也实现了对老旧设备的升级改造,产品研发能力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仅2007年搬迁前后的一年时间里,沈阳机床集团就实现了年产值60亿元到100亿元的跨越。“东搬西建”战略使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益。可是搬迁后的铁西区,是否仍然会走铁西区近60年的工业发展老路?东搬西建将给铁西区的未来,给百万产业工人带来什么呢?

  【第四部分】

  解说:2007年4月17日,原沈阳铸造厂的两台10吨冲天炉,炼完最后一炉铁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此,这里作为铁西区老工业遗迹,变成了一座曾经见证铁西区60年工业发展历程的博物馆。

  采访:

  李智:当时我们在拍照片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这个照片就是最后一炉铁水的照片。我们就是说为了保留它这个企业文化,所以我们在发现它浇铸的时候我们把这张照片就留下来了。后来一查证以后这个4月17日的这炉铁水是最后一炉铁水,他们做完这一炉铁水以后就搬到开发区去了。所以我觉得这个特别有纪念意义。

  任韶安:因为大伙的情绪可能都有一些激动,有一些兴奋,或者有一些思想不集中的地方。我说最后一炉水了,一定要在安全的前提下把它结束,结束沈阳铸造厂在这个老厂区的历史。记者:那可能对于老厂而言是一个终点

  任韶安: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的开始。

  解说:随着沈阳铸造厂的搬迁,又一家重污染企业离开了铁西老工业区。根据统一规划,铁西区在开发区统一建设了铸锻产业园,过去包括沈阳重型机器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等各企业,为了生产都有自己的铸锻分厂,进入开发区后,各企业的铸造、锻造等生产环节将由铸锻产业园统一完成,这就使过去的分散污染、资源浪费得到了有效控制。

  采访:

  记者:现在整个是合二为一的成为一个大的集团了是吗?

  任韶安:对 。这就是一个专业化的铸锻公司了,为我们现在沈阳市的两大集团,以它为主的给它提供铸锻件配套。生产的手段上,现在来看跟以前有很大区别了。都采用了应该说按照国际标准来组织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这样来看就是包括环境的治理、各方面来看我们都有一个新的规划了。

  记者:这个企业的定位是怎样的?

  任韶安:打造成世界级的铸锻件的生产基地。

  记者:我们在老厂的博物馆看到的也是10吨的冲天炉。

  任韶安:对。

  记者:和现在这个炉子相比二者有什么改进?

  任韶安:环保这方面比较好了,是环保型的了,二氧化硫一次性处理了。另外一个它的效率高、节能。在铸造厂的时候整个生产的时候,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排尘效果环保环境都非常恶劣,干一天活出来以后就觉得哪都是脏的、都很脏。现在就好多了。

  记者:现在每个车间都配了这样的除尘设备吗?

  任韶安:都有,每个都有的,而且每个点都有。它是按照工作点来配备的。

  记者:只要一工作这个就要开动。

  任韶安:对,这是同时开动的。

  记者:那现在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有害气体能够完全地被处理掉吗?

  任韶安:现在应该说70%以上应该都能处理掉了。

  解说:各企业搬迁后,不仅减少了铸锻环节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过去一个企业数台锅炉、污水分散排放的状况也得到了统一规划和环保处理。

  采访:

  李大海(沈阳机床集团装配钳工):老的厂是三个厂区一共是13台锅炉。通过搬迁这些老的锅炉全部都取缔了。当时自己烧锅炉那是特别痛苦的,每天都得洗澡,鼻子里全都是黑灰。

  记者:那你们现在动力源是来自于哪呢?

  李大海:我们这个热源是由开发区热电厂供的。

  林桐枫(沈阳市环境保护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局长):我们建设了集中供热,建设了热电厂,把我们原来分散的各个企业的小锅炉、锅炉房全部取缔。现在我们开发区新区可以说除了集中供热的热电厂之外没有其它的小型的锅炉。污水这方面原来可能各个企业都是自己排放,现在我们所有的污水通过管网走向污水处理厂,通过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把开发区的和周边的一些企业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全部进行处理,处理达标之后排放。

  记者:这种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而言的话从环保角度来看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

  林桐枫:举个例子,以我们削减二氧化硫这个为例,如果我们各个企业排放的话,他们都有自己的锅炉房,可能排放二氧化硫都排放三四百吨、四五百吨和粉尘。但是通过这个集中供热之后二氧化硫和烟尘全部削减了。当初我们铁西区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可能也就是100多天。现在呢,通过我们这几年,当然全沈阳市的共同努力,通过企业的搬迁改造,我们的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已经达到325天。

  解说:铁西区总结了过去60年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东搬西建”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实现企业的异地搬迁,而是通过搬迁要着力打造一个崭新的生态工业园区。

  采访:

  林桐枫:凡是污染企业,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不符合规划的企业,我们进行一票否决。我们通过这些制度严格把这些污染企业拒之于开发区门外。

  记者:就是招商引资的思路也在转变了。

  林桐枫:也在转变。招商引资现在也叫绿色招商。我们这有个单子你可以看一看这上面有11家企业被否决的。

  记者:在多长时间内被否决的?

  林桐枫:这一年、半年的,这也就是这么一年左右的。

  王一兵:我讲的230多户企业是搬迁过去的,还有80多户彻底退出市场的。

  记者:为什么呢,退出的原因呢?

  王一兵:退出的原因就是工艺非常落后,第二个产品根本就没有市场竞争力,第三个资源消耗很大,第四个环境污染严重。这样的企业就借搬迁彻底退出了市场。那么我们有生命力的、未来有市场前景的这些大型企业、国企搬到开发区,按照现代企业的这种工艺流程来重新设计。

  解说:沈阳市冶炼厂曾经是铁西区最大的污染源,在这次搬迁过程中,随着三根烟囱的炸毁,冶炼厂也宣告正式破产,从此在铁西区消失。过去在铁证区,最为壮观的场面是矗立在几百家企业上空的600多根烟囱,实施搬迁的过程中,这些烟囱也一根根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采访:

  记者:现在走在铁西城区的街头,清新的环境使人们很难想象当年作为一个工业生产基地的景象。只有街边这些经过艺术装饰的工业元素和符号提醒着人们,铁西曾经是一个老的工业生产基地。而这台老机床,不仅见证了过去铁西工业区辉煌的工业发展历程,同时它还将见证充满希望的铁西未来。

  李喜昌:水也清了、树也绿了、环境好了,常年不见、多年不见的小鸟都飞回来了,像这里面都有鸟回来筑窝来了。

  记者:过去没有吗?

  李喜昌:过去没有。这地方它能来吗,乌烟瘴气的,熏也熏死它了。

  沈阳市民:这几年变化最大,这个公园才重新修起来四五年。原来这边的一片全是小平房。小平房,一片一片的小房。现在铁西你看看路也特别宽,楼房盖得这么多,而且楼房现在盖得越来越漂亮了。

  王继玉:晚上人多,跳舞的、唱歌的、溜冰的,这些地方都是溜冰场,晚上人可多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的享受观念也强了,没啥事到公园去溜达溜达、看一看。

  孙霞:那边是业主会所,就是幼儿园旁边,乒乓球、羽毛球,活动活动。要是秋天的时候。

  记者:这种树叶看着挺漂亮的。

  孙霞:挺漂亮的。我头两天写了一个《秋日家园》,住在这个小区里边感觉到这个环境挺不错,有点心旷神怡的感觉。人要高兴了,就总想做一些高兴的事吧把这段记录下来。

  解说:如今在铁西区,已经很少能看到过去成片的平房和棚户区。近两年,铁证区政府不断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一个个环境优美的工人新村相继建成。工作环境变了,生活环境变了,生存的条件变了,可以说短短六年中,铁西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在铁西,在沈阳,在辽宁全省,过去老东北工业的影子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工业发展,是一座座新的工业园区,一座座新的生态宜居城市。

  采访:

  蹇彪(中共沈北新区区委书记):我们沈阳市正在创建生态城市,那么这个城市的概念应该是创新的城市。

  记者:新在哪?

  蹇彪:新环境、新体制、新机制、新产业。我们的产业要和自然和谐,所以我们叫创新新区:生态新区、文化新区、和谐新区、宜居新区,最终实现建设东北第一生态新城市。

  王一兵:我想按照我们现在中央提出的要求,从科学发展观角度我们要更加考虑社会的和谐,经济发展的健康,环境的友好。诸多方面来考虑我们整个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一些建设问题。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要回报工人阶级。

  解说:随着岁月的流逝,老铁西工业基地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可这60年的风风雨雨,又让经历过的人们总是难以忘怀。如今,很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喜欢在沈阳铸造博物馆举办一些纪念老铁西工业文化的活动,置身这些活动中,人们总会重新认识那段如歌的岁月,那个曾经火热的年代。

  采访:

  记者:这上面所挂的旗子是?

  李智:这些旗子都是在铁西存留过的这些企业。

  记者:全是厂旗是吗?

  李智:都是厂旗。就是铁西的企业搬迁走了和存在过的企业,我们都给它做了一个保留。

  记者: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

  李智:因为这些都是在铁西待过的企业。

  记者:这也是铁西的历史。

  李智:对。它是铁西发展的这么一个记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