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偶像”落幕 改革仍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3日17:18  新京报

  1988年1月,随着步鑫生被免职,中国企业变革史上的最后一个“政治化偶像”落幕了。

  在过去的五年里,这位浙江省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所“享受”的宣传待遇无出其右者,其媒体报道的铺天盖地之势,有 人将之与当年对焦裕禄和雷锋的宣传相比。不过三人最大的差别是,对焦、雷两人的学习运动都是在其去世之后发动的,所以 他们已不会犯错误,而步鑫生则不同。自步鑫生事件后,没有再出现将现任国有企业经理人塑造成政治型的改革典型,这应该 算是时代的进步。

  国有企业经理人的光芒之所以难以持久,实因国企改革的核心命题一直难以破解。

  从1978年到1998年的二十年间。中央政府一直希望通过放权让利的方式,调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激活僵化了的国有企业体制。

  1979年,国务院公布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文件,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 八家大型国企率先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首钢的周冠五成为第一个改革典型。到1988年,又公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 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1992年,提出落实国有企业的十四项自主权。

  这一系列改革都没有能够彻底改变国有企业落寞的命运,到1998年,财政部曾在一次情况通报中公布了一个现实 :国有企业不得不通过财务报表作假的方式来掩盖现实的窘境。该部对100家重点国营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进行了抽查,结 果81%的企业存在资产不实和虚列利润的情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决意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的办法,实施“国退民进”。从那时到今 天的十年间,国有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大量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而其在垄断领域的控制力则日渐增强,最终形 成了新的国企格局。

  在国企改革的20多年中,因为试图绕开产权这个核心命题,无数企业家沉沙折戟,如步鑫生、马胜利、周冠五等等 ,也有很多人试图寻求突围而半途夭折,这是一串更长的名字,如褚时健、倪润峰、邓韶深、赵新先等等。

  在中国企业史上,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们是非常独特而值得研究的群体,这应该是个人素质最为优异、责任心也相当强 的企业家群,他们身陷僵化的体制,肩负“难以完成的任务”,用毕生的精力和智慧,试图将自己管理的企业带入市场化的轨 道。

  然而,他们都面临共同的困扰,体制、产权、决策监督、企业成就与个人利益,这些话题如一个个庞大而难解的乱线 团,让这些国字号的当家人日日苦恼。少数的先觉及侥幸者逃出了藩篱,许多人却成为改革的失败者甚至牺牲者。时至今日, 我们还无法从他们身上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国企改革的成功定律。

  市场化企业的成长,必须建立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否则,即便是一个天才型的企业家仍然难有作为,“步鑫生现象 ”无非是无数例证中的一个;三十年的国企改革已经证明了这个原理,更多的实践、探索与突破还有待于未来之改革。

  □吴晓波(财经作家、《激荡三十年》作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