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6载家庭账本折射农村巨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4日07:25  大众网-齐鲁晚报
26载家庭账本折射农村巨变(图)
刘元九

  从1982年开始,刘元九坚持记录家里的日常收支情况,小到花6分钱买两支冰糕,大到卖两万多元的葡萄,每笔收支他都细细写在本上,牢牢记在心里,26年从未间断。

  不经意间,这些账本成为时代变迁的最好注脚。2007年它们被国家博物馆珍藏,这是国家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收藏的唯一一本由农民自己记录的家庭账本。

  2008年10月28日,记者来到刘元九家,翻阅了这些账本的手抄本,细细体味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曾有的酸甜苦辣。

  衣:

  70年代每人每年一米布

  翻开刘元九1982年的账本,在“衣物支出”一栏内可以清楚地看到:11月4日给建英(刘元九妻子)买一双布鞋,3元。12月20日割花布两尺,1元。这一年,刘元九一家三口买衣服总共花了20.72元。

  1982年刘元九开始记账,不过他对“穿衣”最深刻的印象,远远早于1982年。谈起结婚前家里的窘境,他现在仍唏嘘不已。生产队的时代,村里人都要靠布票分布,每人每年只能分到一米的布料,还不够成年人做一条裤子。

  包产到户后,短短几年农村就变得翻天覆地。1985年,20多元一条的裤子有了,1999年,140元的上衣也买了。再看2004年春节前的账本,刘元九为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刘佳一次就买了一件235元的棉衣和一身198元的西服。

  2004年,刘元九一家花在衣物上的钱达到678元。此后刘佳参加工作独立生活,而刘元九两口子平时非常节省,裤子一般不超过30元,上衣不超过50元,一件草绿色的上衣,刘元九竟穿了20年。即使这样,2007年两人的衣物支出也达到420元,25年来翻了20倍。

  食:

  1985年开始天天吃白面

  “啥时候才能天天吃上白面馒头啊?”在天天吃玉米面、地瓜面的年代,吃白面成了农村人的奢望。

  刘元九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最穷的1977年,三山东头村每人每年只能分到三斤花生,可以榨一斤半油。1982年,每斤一块钱的猪肉,刘元九一家三口共吃了18斤8两。

  刘元九的账本上,最小的一笔花销可能就是1982年7月19日,花6分钱给儿子买了两支冰糕。虽然是第一次见到冰糕,但刘元九还是没舍得尝一口。

  当年全家收入836元,支出574.9元,其中仅吃就花掉近300元。

  1982年底三山东头村开始包产到户,刘元九分到了两亩多地。“收了粮食都是自己的”,这一信念让他浑身铆足了劲。到1985年,他家的饭桌上终于天天都有了白面馒头。

  账本上吃的项目原本只有“粮油”和“副食菜类”,所谓的“副食菜类”,也只不过是油盐酱醋豆腐肉。时间飞逝,木耳、蘑菇、烧鸡、罐头这些让人眼馋的词逐一出现在账本上,“肉蛋类”也成为独立的一项,与花样繁多的“副食菜类”并列。

  10月28日记者到刘元九家时,他招呼妻子炒了六七个菜,又拿出一壶自酿的葡萄酒。几杯酒下肚,他有些得意地说:“咱造的这酒好,大超市也买不着!”

  住:

  1992年告别百年老屋

  绿油油的葡萄藤爬满院墙,七八只花盆摆在窗前,宽敞的屋内洒满阳光。刘元九和妻子正忙着盘两个灶台。儿子下个月要结婚,老两口现在就开始忙活了。“准备摆十几桌,不用去饭店,院子里就能摆得下。”妻子刘建英笑着说。

  三山东头村的西南角,有一处用石块垒起来的院子。院内早已无人居住,杂草丛生,墙面斑驳。刘元九说,这是他家的祖宅,建于1891年,当时他的爷爷只有7岁。这个院子几经翻修,最多时同时住过40多口人,而刘元九是最后搬走的。

  1992年,刘元九花了27000元建了80多平米的新房,终于告别了百年老屋。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的不光是刘元九家。如今,刘元九没事时爱背着手在村里转转,细细地数着每间房子。“村里共有265户,780多人,1100多间房屋,足够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