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乡村的方式重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12:28  南都周刊

  民主的社区讨论会

  10月20日,四川彭州龙门山镇,一场板房社区会议正在召开。参加者除了居住在板房里的村民、社区居委会,还有一些来自各地的NGO成员。一家广东企业刚资助了社区两台热水器,解决了冬天洗热水澡的难题,今天的议题就是讨论“浴室管理办法”。

  会议主持人邢陌是“新家园计划”项目的发起人之一、云南发展培训学院的中方院长。他和伙伴们来自成都、云南和广东的四家不同NGO组织,震后一直驻扎至今。不同于一般组织走马观花式的“援助”,他们进行的是一项历时长达三年的灾区重建计划。

  会议如火如荼进行。虽然不能完全听懂方言,不少各地过来考察项目的旁听者还是受到了现场热烈气氛的感染。居民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说明,这是一场真正的讨论会。

  浴室开放时间多长?要不要收费?如何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时间?谁来管理?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议程顺利进行。当讨论到让不让外村人来洗时,争论陡生。社区很多人都嚷嚷:“不给洗!”有的则出主意:“要不就收高价钱!”

  邢陌站起来,和气地说了一段话:“我来这里时做了一点了解。去年冬天咱们村缺水,是去邻村挑的,我们困难的时候,人家帮助过我们,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今年冬天再断水时怎么办?”

  嚷嚷的人陷入了沉默。最后外村人也能免费洗澡的方案得到通过。

  社区会议被邢陌视为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他看来,捐出两台热水器是小事,真正的大事是村民如何公开、民主地讨论使用方案,如何以一种互助的心态推己及人。

  村民参加社区大会十分主动,最多一次到场了80多人。这让居委会干部十分惊讶,因为以往召开这类会议根本就没人理会。“说到底还是关系到切身利益,震后重建并不只是房屋的重建,更是村民自主意识的重建。”邢陌说。

  以农民的方式沟通

  在距离彭州40公里外的什邡市,“北京绿十字”的孙君及他的工作团队的乡村重建项目,也在洛水镇的渔江村和秦家坎村实施着。

  10月24日下午,在农田边上的破旧办公室里,孙君在一幅规划图上展示了渔江村的未来:有渔塘和荷花池,沿岸房屋错落有致,蜿蜒的乡间小路在树林间穿行。村里的每个组都有一个活动中心,整个村庄还有一个大广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重建,孙君试图改变原先这个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构建一个他心目中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他的规划里同样十分重视村民力量的发动。在村里他们组织起了村民互助小组,既有帮忙建房的青年劳工,又有维持乡约秩序的老年人。包括未来几年的重建规划,也是村民、村干部和绿十字三方一个条款、一个条款商量出来的。

  让孙君底气十足的是北京绿十字成立以来几次成功的乡村改造实践。2003年开始,他先后在湖北襄樊堰河村和宜城市王台村进行了生态农村的尝试,推广了垃圾分类和生态改造,极大改变了当地面貌。

  但灾区的村庄建设显然比以往的项目更有难度。这两个村的经济情况都比较窘迫,青壮年外出打工,大部分耕地撂荒。让闭塞的村民接受生态村庄重建方案更加不容易。

  为了更好地给村民介绍重建方案,孙君专门从湖北堰河村请来老朋友方洪军作技术讲解员。皮肤黝黑的方洪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在家乡的建筑队里做点简单的设计,平日里就下地种田。“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农民,说到底还需要知根知底的人来跟他们沟通”,孙君说。

  农民和农民之间的沟通往往更加顺畅,比如讲“可持续发展”,方洪军会跟农民解释为“不做断子绝孙的事”,把保护环境说成“让垃圾不出村,让污水不入河”,把有机农业和生物圈解释为:“水里有鱼,树上有鸟,地里有蚯蚓”。

  进入10月份,村民的力量很快被发动起来。在秦家坎,每个人被分配了修11米道路的任务。和彭州新家园计划的社区居民大会一样,“让每个人参与其中的意义比修路本身更大。”孙君说,这其中还有很现实的因素:心情焦急的农民只有忙起来才不会纠缠于村里那些鸡毛蒜皮的邻里矛盾——这是震后乡村最常见的“不稳定因素”。

  结果让孙君和王玲十分惊讶,发动重建后村民热情高涨,秦家坎的一个叫廖明全的50多岁的盲人也独力修出了11米的道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