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陈鸣 北川 报道
10月27日,从绵阳去往北川的客车行驶在S105省道上。“好漂亮的房子啊!”客车沿着一条小河驶入北川县界时,一个带孩子的妇女的高呼惊醒了昏昏欲睡的人们,引起一车人引颈观望。
在河对岸,尽管还未完工,一座现代化的羌寨已初具雏形。大桥边上竖立着两幅巨大的整体效果图,百米之外便能看见这个叫猫儿石村的地方今后的美丽景色:堡垒式的羌族民居点缀山间,高大的碉楼竖立在村中央。它还将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吉娜羌寨。
这个建设中的羌寨是北川目前最受瞩目的工程之一。震后北川县提出了“工业强县,旅游大县”的口号,建设中的吉娜羌寨将与地震博物馆、擂鼓接待中心和唐家山堰塞湖,组成一条精品旅游干线。擂鼓镇副镇长范德斌是众多对此充满期待的人之一。他预计,5年后这里的日均接待游客将近千人,“今后的猫儿石村将是一个集旅游、观点、休闲和度假为一体的现代羌寨。”
不过,美景虽可期,羌寨的建设却不像想象中顺利。按原计划应在9月份完工的羌寨,因为资金短缺陷入了困境。已进入11月份,寒冬即将来临,住在S105省道沿线帐篷里的村民还在翘首盼望早日搬入新家。
昔日汉村今羌寨
和每个路过这里的乘客一样,尽管对兴建中的羌寨充满了憧憬,但最近两个月,王成建的期待正在被焦虑取代。他一家四口人住在省道旁的简易帐篷中,每天望着河对岸自家那间两个月不见“长”的房子。
王成建是汉族人,而在震前,猫儿石村也是中国西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汉族村庄:经济收入单一,主要靠养殖业换取一些收入,村里有5个组158户,老人和孩子居多,更多的收入指望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青壮年。
5·12地震中,猫儿石村几乎被摧毁,但这个村庄也因祸得福。在国土、建设、地质等部门多方调研后,一个决定改变了它——为配合将来的地震博物馆,猫儿石村将成为传承羌寨文化的重要再现地、北川民俗旅游的起点站。村中一块被称为“花椒坪”的平地——猫儿石村一二组村民的居住地,因地质条件相对稳定,面积也比较大,成为未来吉娜羌寨的选址处。
对北川而言,猫儿石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从四川安县进入北川后的第一个村庄,它就是北川县的窗口。副镇长范德斌说:“我们要建一个新北川,新在哪里?从进北川的第一眼就能看出来。”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猫儿石村成了灾后农村永久性住房的示范点。对吉娜羌寨,当地政府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方式进行重建。尽管一二组村民都是保持汉族生活习惯的汉族人,但对今后住进羌寨变为羌族,村民们倒也乐意,他们将学习羌族舞蹈和语言迎接未来的宾客。
天价羌寨
但工程的造价让村民咋舌。
作为样板工程,由四川省规划设计院负责设计的吉娜羌寨,要求必须达到抗8级以上地震,地基深挖2-3米,最底下是两层钢筋混凝土,地表处再加筑圈梁。而为了体现羌族特色,墙体也将仿照羌寨的堡垒式建设,呈下宽上窄的梯形状。如此一来,工程用料量大大增加,仅砖用量每间房就要多出一半以上。
工程建设指挥部提供的一份工程估价报表显示,猫儿石村一二组69户人家中,房屋每平方米的均价在800元至1037元间,总造价从12.2万元到24.6万元不等。宏升监理公司估计,吉娜羌寨的总造价将达到2000万元,接近北川县震前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由于近期灾区建筑材料价格猛涨,实际造价可能还远高于此。
绝大多数村民无力承担如此高的工程造价。灾后重建中,猫儿石村村民建房款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住房恢复补贴,根据家庭人口多寡,每户可以领1.6万-2.2万元的补助,特殊困难家庭则再加3000元;另一部分则来自擂鼓信用社的贷款,按每人1.2万元的标准计算。身为即将入住样板工程吉娜羌寨的猫儿石村一二组村民,还可享受二次贷款。
按照重建规划,村民们需要自筹10%的建筑费用,余下部分则以贷款分期付还。然而,不少村民并不愿意贷款。村长王孝虎说:“有几户人家镇里的干部拿着文件请他签名都不签。”原来,尽管是无息贷款,但村民们怕房子会越修越贵,贷款过多今后还不起。最后在镇干部的百般劝说之下,村民们才不情愿地签了名。
而工程承包商的这个秋天也并不好过。
承包商之一北川鸿飞公司的周经理算了一笔账:钢筋工、筑版工等技术工人每人每天工钱120元,普通小工每人每天60元,皆由公司按工程进度垫付。鸿飞公司不仅包工,而且包料,等房屋建成后再根据同期绵阳市物价局每季度报价结算。“至10月份下旬,公司已经垫入500多万元。”相比之下,另一承包商绵阳投资公司的压力要小一些,他们支付建筑工人工资,材料则由擂鼓镇出资购买。
“剩下的工程还需要50吨钢筋,80多万块砖。一切顺利今年年底就能完,不顺利就不好说,我们没钱也没法修。”周经理说。
由于资金不到位,羌寨建设的整体进度已经落后计划两个月,成都一个建筑队工头的出逃更给工程蒙上了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