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最后的救援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12:31  南都周刊
最后的救援兵
10月29日,二炮部队的战士韩超阳在为作业中的露天钻机警戒,以防随时会发生的险情。

  记者 |炫风 实习记者 |曹诗卉 北川报道

  10月初,在擂鼓镇西面的田坝村,还能看到“9·24”泥石流肆虐下的遗迹,原本的小河被冲刷成一片灰白色的碎石滩。刚修通不久的擂禹公路,又被塌方和滑石断开,山土封盖下的路面泥泞不堪,有些路段则完全“消失”在滑坡之下。

  “想不到地震能把山体动得这么松,一下大雨,到处都是泥石流,新修好的路就这样被冲垮了。这条路修过不止一次,而是修过十几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某工程团参谋长李湘辖下的重型装备,包括价值几百万的潜孔钻机,在9月底的泥石流中几乎全被冲走或深埋。为了重新修路,部队只得向地方借了10多台挖掘机、推土机。

  走进被破坏的擂禹公路,不到10公里,能看到一块醒目的大石,上面刻着鲜红的大字——“第二炮兵抢通擂禹公路纪念。2008年9月。”按计划,这条艰难修筑起来的公路,应该在10月1日剪彩,由军队正式移交给地方,怎知9月底的特大暴雨,把这条北川未来的主干道无情地损毁。

  “5·12”大地震刚发生后,二炮作为抗震救灾部队到达北川,当时他们并没有准备秋冬的衣服。如今,抗震救灾部队基本上已经全部撤离,唯独抢修擂禹公路二炮某工程团仍工作在前线。

  “我们争取在年底回去”

  “5·12”大地震以来,二炮部队在北川当地的口碑甚好,因为他们通常冲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10月10日,又见到二炮部队在修路,擂鼓田坝村的村民站在河两边的高地议论纷纷,一些人猜想部队会不会像以往那样帮忙把盖在他们农田上的砂石清走。中午时分,修路士兵按照惯例,把分配后多余的饭菜发给当地的乡亲。村民们则揣着大盘子,急忙从工地旁的山路跑下来端菜。“过去我们修路时遇险、有困难的时候,老乡也会烧土豆给我们吃。”李湘说。

  11月初,二炮修路的地盘,已经从擂鼓镇边开到了与禹里乡交界的八郎山。10月没有停歇的暴雨让部队耽误了几天工期。为了加快进度,战士们重新吃上了干粮。“记得地震刚发生时,负责抢通道路的部队天天都要吃干粮。” 负责炊事与警戒的士兵韩超阳说,以前能在地盘做饭的时候,他会从镇里带两只鸡或者几斤排骨上来做饭,不过菜式不多,要不就是鸡肉面,要不就是排骨面。

  擂禹公路大概40多公里的路程。“在这里修路修了好几个月,沿路不时有老乡会到工地或营房里关心我们。很多次,本来都告别了,一次余震或者一场大雨就把我们又弄回来了。”一个战士对记者说。“我们要争取在年底回去。现在是加班加点,还要看天吃饭。”

  “9·24”之前,修建擂禹公路的士兵还能看到沿路有很多乡村,但“9·24”之后,由于大规模的塌方、滑坡、泥石流,山区的大量田宅被彻底冲埋,很多山民都在灾后离家出走,沿途能见到的乡亲也少了很多。现在,游走在峭壁间与深山里的擂禹公路,不时还能看到二炮的标语与旗帜,有的插在刚修过的路段上,有的插在陡坡的碎石间。在斑驳嶙峋的山间,这些标语与旗帜显得孤独而醒目。

  修擂禹公路,面临最大的安全风险是余震和降雨。余震时,正在施工或站在机器附近的战士通常没有感觉,而石头正从头顶方向往下掉;下暴雨时,施工者要时刻准备撤到高处,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冲走。地震把北川的地貌变得不可捉摸,开路者每每采取试探性的作业,一不小心就会引发滚石。

  几个月来,二炮修路的每一部重型机械旁都会有一个观察员,随时观察危险情况。曾经有一块大石头从山上飞下来,重重地砸在一部挖机的驾驶仓后部,把操作机器的战士吓了个半死。

  22岁的李尊明是挖掘机的操作员,跟其他抢修擂禹公路的士兵一样,他已经是服役5年的老兵。“自从5月27日到达这里,我们就一直没有换过人。”他回忆说,地震后他们在灾区搜救,经常能挖出手脚来。开始修路时,路很陡,他操作机器时会感到害怕。“久了就习惯了。到处都是这样的工作环境。”

  二炮抢险修路指挥部的营地原本在苏保河边的一个小学原址,现在已经被泥石流掩埋。那里还能看到一道巨大的石流如灰色的巨龙冲刷下来的痕迹,当时这些夹带着泥水的碎石块把营房瞬间冲垮。“我们回去看的时候,仍心有余悸。”李湘说。

  9月24日之前,当地就已经连降大雨。官兵们无法出外作业,只好在营房里休整,打扑克牌。到了深夜,站岗的士兵发现苏保河的水位不对劲,立刻在营地里拉起警报,正在睡觉的部队立刻起床往山上跑。“雨下得很大,我们什么东西都没拿出来。不到10分钟,回头一看,营地没了。”李尊明对记者说,“大家都很害怕,到处黑乎乎的,到处都没有安全的地方。”

  那天晚上,部队在撤离前到处叫居住在附近的乡亲离开,但有些乡亲不愿意走,结果在泥石流中丧生。二炮的几十号人带着一些乡亲爬到山上,足足走了36小时才到达擂鼓镇,死里逃生。当见到接应部队时,疲惫不堪的士兵和乡亲们,都激动地欢呼了起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