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河风景区:邙山头升级为后花园(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10:30  郑州晚报
黄河风景区:邙山头升级为后花园(图)
黄河风景名胜区——极目阁

  从最初荒芜的邙山头,到建小型储水站,再到建设邙山提灌站、邙山提水站,这一切的发展都是因为解放后的郑州,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的郑州,因为缺水而一步步逼出来的。然而从提水站到黄河游览区、黄河风景名胜区的演变,则在兼顾为郑州市民供水的同时,更考虑到了市民的休闲、旅游的需求。由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史,也折射出郑州这座城市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史。

  晚报记者 胡审兵/文 张翼飞/图

  1952年,毛泽东在此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指示

  1952年10月31日上午8时,毛主席登上小顶山,在此坐观大河东流,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并留下了一张远眺郑州黄河大桥的著名照片。据在景区工作近40年、如今已70岁的黄河风景名胜区原总工程师张新才老人回忆,当时郑州市建设邙山提灌站也考虑到了这一点。随着后来旅游业的发展,当时的景区负责人王仁民提出,在毛主席视察黄河的地方建一尊毛主席塑像。1985年前后,由于当时时间紧张,景区就把郑州市一家单位保存的一尊毛主席站像移了过去,安置在毛主席视察黄河时坐着的那个地方南边五六米的位置。为真实再现毛主席视察黄河的场面,郑州市政府拨专款特铸了一尊高3.8米、重4吨的主席视察黄河时的坐姿铜像,2004年12月26日,安置在当年毛主席坐着视察的位置,也就是现在游客看到的这尊坐像。

  缺水,让人们的目光瞄向了黄河边的邙山头

  9月29日上午,十一黄金周假期的第一天,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土资源部等的专家及政府官员会聚在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为这里正在建设的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开园剪彩。

  “炎黄二帝塑像这个地方就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一度建设的小顶山提灌站的所在地,如今成为海内外华人参观、瞻仰的地方了。”张新才说。

  说起提灌站的由来,虽然已过去了40年,但当时的情景,张新才仍记忆犹新。“我1968年就开始在郑州市水利局做技术工作,当时郑州的水源是常庄水库,我就在那里负责溢洪道的加固等工作。”张新才说,那时候郑州缺水,常庄水库总库容就1700万立方米左右,除了供饮用水,还提供农业生产用水。“因为缺水,那时候郑州市自来水公司专门派人住在常庄水库。”为此,当时的郑州市政府把解决难题的目光转移到了黄河边。当时成立有一个生产指挥组,从郑州花园口沿贾鲁河经过五级提水,提到郑州市自来水公司,但这个五级提水工程最后没有做成。

  1970年7月1日,动工建设邙山提灌站

  着急用水的不仅是当时的市政府,郑州市各区也在想办法解决用水问题。1970年4月,当时隶属古荥公社(如今的惠济区古荥镇)管辖的邙山头一带,为了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在如今的黄河风景名胜区的邙山头黄河边开工建设一座只有1个多流量的小型储水站,但只使用了一次,就因为管道跑水、渠道质量不好等而停用。

  与此同时,当时的郑州市政府也想借此东风解决郑州市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问题,就召集了当时的区委负责人开会商议,决定在这个地方建设邙山提灌站,规划为8个流量,大约两个流量规划用于市区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问题,其他的都用于农业灌溉,但实际上后来全部给了郑州市区使用。

  说起当时的建设盛况,张新才说,当时市政府负责解决工程的投资、设备和技术,沿线的各区政府解决劳动力问题,1970年7月1日全线开工建设,从邙山头绵延至西流湖20多公里,其中挖的穿山隧道有2000多米,沿线10个公社最多时抽调了10万人,工人们都是常年奋战在工地上,工程于1972年10月1日竣工。

  建成后的提灌站,由于主要用来满足城市用水,1975年前后正式更名为提水站,不再兼顾农业灌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