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珍妮:用眼睛记录郑州变化的老美(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13:44  郑州晚报
马珍妮:用眼睛记录郑州变化的老美(图)
马珍妮见证了郑州的变化

  1985年初到中国,她走到哪儿都是焦点,连去厕所都困难

  1994年在郑州想吃上纯正的西餐真难,买个番茄酱都大费周折

  2002年在新密建中美慈善之家,全世界关注郑州的慈善事业

  “欢迎你们!”5月17日,是一个周六,在郑州轻院家属院里的一套普通住房中,刚跨进屋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68岁的马珍妮女士用绝对正宗的中国话迎接客人。

  眼前的珍妮,精神矍铄,“这么多年在郑州的生活,我拍摄了好多照片,记录着这里的每一个变化。”珍妮说,她家里的箱子里面已经保存了厚厚的照片。在她退休回国后,很想出一本书,用图片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这将是我很大的一笔财富。”

  晚报记者 裴蕾/文 马健/图

  她眼中的变化之1985年

  洗衣粉和西装一块卖,售货员不愿理睬顾客

  在美国堪萨斯州,珍妮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她本人是一名教师。珍妮和她先生非常恩爱,他们有两个成婚的孩子,女儿是一位画家,儿子是一位医生。有 4个非常可爱的小孙子,其中有3个外孙、1个孙女。

  “那个时候,通过很多美国媒体的报道,我对中国产生了好奇感。”珍妮说,生性喜好旅游的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到中国去。说做就做,她立即联系了旅行团,并且选择了在中国首次旅游的两个城市:广州和桂林。

  1985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习惯了西方生活方式的珍妮初到广州,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是那么的陌生,但是一个小小的细节,让她立即感受到了这里的亲切。

  “我记得,在广州街头,我看到一个年龄很大的老人,我就直视着他,然后冲他微笑,没想到,这个老人同样用非常灿烂的笑容回应了我,就在那么一瞬间,我对中国的陌生感突然消失了,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国家。”珍妮这样表述说。

  对于自己当时对中国的印象,珍妮客观地评价说:“就是感觉很多东西还有待完善,比如商店货物的摆放特别杂乱无章,没有归类,洗衣粉竟然能和西装摆在一起销售,还有一个柜台后面竟然有10多个售货员,他们坐在那里喝茶聊天,显得特别开心,根本不理会顾客。”珍妮说,与现在人们生活的快节奏相比,那时的人们都是“铁饭碗”,吃“大锅饭”,生活明显轻松许多。

  “到桂林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来中国的老外特少,所以我走到哪里都是焦点,很多人都围着我看,连上个厕所都困难。”回想起当时的经历,珍妮至今感到很愉快。

  她眼中的变化之1994年

  郑州的交通特别好,路上的汽车比现在少多了

  谈到为啥能来河南,珍妮说是缘分。

  在美国,她有两个中国朋友,恰巧都来自河南,他们出身贫寒,但在美国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她想来河南任教的消息不经意间传到了正打算设立外语专业的郑州轻工业学院,于是立即向她发出邀请。

  然而,对珍妮来说,来河南便意味着个人利益的牺牲。她在美国的月收入为4000余美金,而在河南任教每月只有2500元人民币,还有在美国提前退休,退休金也要大打折扣。

  在中国河南,郑州轻工业学院的表现是毫不动摇、绝不放弃、志在必得。一次不行,再次,再次不行,三顾茅庐。她和家人终于被河南人的诚恳和热情打动,1994年秋,她终于来到郑州。

  记得当初,来学院的外教有的回国了,有的还没过来,她成了校园中唯一的外国人, “刚来到郑州,感觉郑州的交通特别好,路上的汽车比现在少得太多了。”在生活上,珍妮还需要逐渐适应饮食需要。“当时,郑州根本没有纯正的西餐店,也没有肯德基、麦当劳。”珍妮说,美国人喜欢吃牛肉、蔬菜沙拉,离不开番茄酱和黄油,可是在那时候的郑州,想买到这些东西也都需要大费周折。于是,她的很多中国朋友平时都会帮助她努力在郑州市面上寻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