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观察
1998年6月21日,仅仅在距离诞生不到三年后,海发行不幸成为新中国首例因支付危机而被关闭的银行。这不 仅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而且严重损害了海南的金融形象。
然而,由于无法处理好对公存款等历史遗留问题,海发行一直处于“死而不灭”的状态,既不清盘也不破产。虽然近 年来许多人燃起了重组海发行的热情,但到目前为止仍未实现。
应该说,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改革,当前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已不是当年所能比较。但作为金融发展 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海发行“从天堂到地狱”的经历,仍然能够带给我们以众多启示。
海发行关闭事件,其原因包括经营管理混乱、承担接管问题信用社等。而在其背后,则是房地产泡沫崩溃可能导致金 融失败的残酷事实。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市场崩盘,导致包括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资产,海发行则不 幸成为这轮房地产泡沫危机的牺牲品。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与金融体系关联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这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警示。
海发行关闭的直接原因,就是储户因为恐慌引起的挤兑所造成的。挤兑的发生往往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信息不对 称,储户缺乏银行的信息,二是由于存款缺乏安全保障,导致储户信心丧失。其中的教训,一是要求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运作规 范性和透明度,使公众能够充分了解内部的风险收益特征,二是要求尽快建立起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成为挽救储户信心的“ 最终安全网”。
而在海发行遗留问题的背后,可以看到我国金融机构的退出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这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国金融改革深化 的步伐。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往往都是行政性关闭,或者是关闭后走向行政性主导的破产,因此往往被人戏 称为“计划性破产”。市场化破产机制的缺位,使金融运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市场化都难以完全建立起来。
无论金融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必须努力建立金融机构内部的防火墙。除了海发行之外,美国次贷危机同样使我们看到 ,金融巨头内部的风险失控,会导致风险的积累和爆发。对混业经营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既要有一道“风险防火墙”,防止 风险的扩散和蔓延。又要有一道“资讯隔离墙”,防止滥用信息和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在当前加快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 ,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完善监管,真正成为金融市场制度创新的“守夜人。
□杨涛(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