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点评:邓丽君功不可没(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12:16  大众网-齐鲁晚报
专家点评:邓丽君功不可没(图)
邓丽君

  “30年的中国流行音乐,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1988年的10年,多元化流行音乐的初期。”曾创作《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小螺号》、《妈妈的吻》等歌曲的著名作曲家付林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如此评价那个年代,“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创作上摆脱了单一的音乐形态。上世纪80年代初,《乡恋》一出来,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人民日报》甚至还针对《乡恋》展开了讨论,抨击它是靡靡之音,一方面跟邓丽君的唱法非常相似,另一方面采用了探戈的节奏,但今天看来,它的出现是很正常的。同时期的歌曲还有《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等,这批歌曲不论歌词内容还是旋律,都不只是唱一种意识形态了。虽然主旋律仍在,但流行音乐其他的分支都开始出现。”

  在付林看来,当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时,音乐的方式上也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变迁到上世纪 80年代初时就很自然地要求音乐变化了。而这一场变化,从模仿开始。

  1980年前后,台湾著名歌星邓丽君的歌曲通过唱片盒带走进了千家万户,也引起了音乐界不小的争论,禁锢还是开放成为只有结果没有结论的文化现象。大陆第一代歌手大部分是唱她的歌走上歌坛的。跳出个人喜好的层次,付林依然认为邓丽君对中国大陆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甚大,功不可没。

  不过,那个时候也正是人们最反感、拒绝流行音乐的阶段。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社会变了,生活方式也该变了。流行音乐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潮流,有人视其为洪水猛兽,也有人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被“看不惯”,流行音乐第一波每走一步都是艰辛的——对“商业”、“开放”、“流行”、“歌星”的争论,对怀抱吉他上台、架子鼓上台有争论,甚至对舞台上做动作的批评,比比皆是。“不过流行音乐的大发展是社会的需要,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需要,这个潮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已经无法阻挡。”付林表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