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原青岛市长臧坤:那时建开发区想都不敢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14:16  大众网-齐鲁晚报
原青岛市长臧坤:那时建开发区想都不敢想
1986年4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举行挂牌仪式。(资料片)

原青岛市长臧坤:那时建开发区想都不敢想
当年,青岛开发区填海建港。(资料片)

  1984年5月,青岛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即开始筹建开发区,时任青岛市市长臧坤说——那时建开发区想都不敢想

  20多年前的那个春天,山东的青岛、烟台与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城市最先接受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挑战和洗礼。

  1984年5月4日,青岛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首批开放城市,当月,青岛经济开发区的选址工作全面展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已经成为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按照2007年的数据,山东的开发区在不足全省0.8%的土地上,实现了占全省比重12%的新增就业、17%的财政收入、27%的工业增加值和5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及实际利用外资。可以这样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有今天,开发区功不可没。

  本报记者 孙韩高

  这辈子开过的意义最重大的会议

  满头白发的臧坤说,“那次在中南海开了10天的会,是我这辈子开过的意义最重大的一次会议,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从青岛坐了十多分钟的快艇,记者踏上了位于黄岛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宽宽的街道、高高的大楼,叠嶂的片片厂房、船舶、码头,让人很难相信,2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原渔村、盐碱滩涂。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央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的中心思想是进一步改革开放,要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解决国内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问题。会议提出,要在有条件的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时任青岛市市长的臧坤和副市长许善义参加了那次会议。“那次在中南海开了10天的会,是我这辈子开过的意义最重大的一次会议,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如今,满头白发的臧坤说,我们曾经一直处在封闭状态,近代以来,一提到洋人就有对立情绪。此时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要与洋人打交道,要向世界打开中国的大门,这是何等重大的突破!

  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沿海14个城市的负责人也在会上发了言,臧坤汇报了青岛的发展状况。“我那时心情非常激动,青岛被中央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将像特区深圳一样高速发展起来。”臧坤回忆说。

  “当时,14个沿海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行动快,谁就先发展,我们得马上筹建开发区。”臧坤说,当时青岛和北京之间还没有飞机航班,会议一结束,他们就坐火车赶回青岛,开始行动了。

  是用铁丝网,还是设关卡?

  青岛开发区选址时曾考虑该如何封闭管理

  对外窗口打开了要严防苍蝇飞进来

  选址黄岛还有一个原因:便于封闭管理。时任副市长的宋玉珉回忆说,虽然现在开发区的标签就是“开放”,但那时他常想,开发区该怎么封闭,是用铁丝网,还是设关卡?

  1984年5月4日,中国改革开放掀开崭新的一页,山东的青岛、烟台与其他12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首批开放城市。当月,青岛开发区的选址工作全面展开。

  青岛开发区建在哪里?当时有三种意见,一是东部崂山一带,二是城阳一带,三是黄岛一带。

  崂山区没有建立港口的先天条件,当时水资源比较短缺,且作为旅游景区,不宜大规模发展工业;城阳区在“引黄济青”工程实施前,水资源和电源等能源相对匮乏,且区内大部分为耕地,开发征用土地的动迁成本较高;而黄岛虽然基础设施一无所有,但与母城海上最近距离不到2.26海里,同时具备了港口交通等主要条件,在用地方面,黄岛区的薛家岛当时大部分为滩涂荒地,实际耕地很少,开发建设的动迁和征地成本很小。从长远来看,崂山与城阳地域狭窄,而黄岛腹地广阔。

  1984年5月30日,青岛市委、市政府在上报给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开发区建设方案中提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在黄岛。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此方案。

  其实,当年选址黄岛还有一个原因:黄岛三面临海,便于封闭管理。这是当年兴办开发区的条件之一。那时人们担心对外窗口打开了,难免会飞进来几只苍蝇,要严加防范。

  时任副市长的宋玉珉回忆说,虽然现在开发区的标签就是“开放”,但那时他常想,开发区该怎么封闭,是用铁丝网,还是设关卡?

  姜震,当年任青岛市城乡建委副主任,1984年被抽调参与开发区筹建工作。他回忆说,当时选址定下来,就开始实施了。当年青岛20多位城建专家在青岛人民会堂的化妆室里,伏在化妆台上画出了20多张开发区规划设计图。

  美国客人挽起裤腿推车

  虽然眼前是一片旷野,但负责外商接待工作的蔡可卿,还是对着一张开发区规划图,一遍遍向客人介绍未来美好的前景,“当时最困难的还是通讯、交通问题。”

  1985年3月28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当天中央、省、市领导乘北海舰队的军用船只渡海,去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据当事人回忆,当天狂风怒吼,船在大浪中颠簸不止。

  奠基仪式结束后,海上仍然是大浪滔天。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不得不改乘汽车返回青岛。

  也许这成了一种预兆,预兆着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要面临的是多年的漫漫风雨路。

  蔡可卿,1985年转业到开发区,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后来任主任。当时他负责外商接待工作,虽然眼前是一片旷野,但他对着一张开发区规划图,一遍遍向客人介绍未来美好的前景。“外商更关心眼下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已是古稀之年的蔡可卿告诉记者,当时最困难的还是通讯、交通问题。

  “刚开始,整个开发区只有三台从日本购进的对讲机,那东西通话时间一长就发热、断线。后来我们的四层小楼每一层有了一部电话,作为办公室主任的我成了接线员,整天跑上跑下喊人听电话,后来没办法只能找个专人负责接电话。”

  蔡可卿回忆说,那时用的是民用电,隔三岔五地就停电,但最难办的是过海交通问题。一次美国客人坐在汽车里乘轮渡过海,赶上当天涨大潮,海水没了栈道,汽车熄了火,外商只得挽起裤腿站在水里推车。还有一次,韩国土地公社代表团回青岛又遇上了退大潮,交通艇无法靠岸,客人们只能手握船顶铁栏杆“荡”上船,过去一人,大家就鼓掌庆贺……

  “这些客人从此再没来过。”蔡可卿遗憾地说。

  开发区在争议中一路走来

  那一年,蔡可卿将户口迁往开发区。办手续时,登州路派出所所长劝他:“老蔡啊,你可要想清楚,你现在迁出去容易,将来想回来可就难了。”

  除了具体工作中的举步维艰,还有思想上的困惑。

  今年辞世的沙命枢老人,曾任中共青岛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是开发区早期的负责人之一。他在一次回忆开发区建设时曾经说,当初开发区的选址之争,在今天飞速发展的事实面前,总算有了定论。但开发区还经历着体制之争、融资之争、定位之争。总之,开发区是在争议中走过来的。

  没有可参照的样本,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青岛开发区在艰难中起步。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青岛市政府东迁、东部开发启动时,开发区的很多人迷惑了:政府是不是要放弃西海岸?那时,消沉的情绪在一部分人中间弥漫开来。

  那一年,蔡可卿将户口迁往开发区。办手续时,登州路派出所所长劝他:“老蔡啊,你可要想清楚,你现在迁出去容易,将来想回来可就难了。”

  当时的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赶到开发区,他说:“开发区的地位并不会因为东部开发而改变,从长远来看,只有开发区才能承载大青岛的明天。”

  “从正当年到两鬓斑白,我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即使在开发初期住简陋平房、吃凉饭、徒步上工地,尽管当时对开发区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但我坚信开发区的未来。”蔡可卿说,“我既然要迁过去,就没想着再迁回来。”

  曾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吴希善说,开发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变革的勇气。开发区最早进行“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改革,取消事业编制,实行干部聘任制,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大胆实践;开发区较早地改革国家征用土地的办法,创造性地创立了“空转起步”的土地经营模式,1991年在全省率先搞土地拍卖;全省第一家民办大学在此兴办,全省第一个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在这里建立。

  青岛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主任姜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开发区投资,实际利用外资69.5亿美元。引进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387个,投资过亿美元大项目17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54个。海尔、海信、中船重工、中石化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入区。

  2007年,青岛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89元。 姜杰说:“当年那些坚决不让施工队进村架高压电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了8463元。”(马志广、吴清、王芳、张羽对此文亦有贡献,特此致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