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通讯革新见证公民社会成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4日11:33  新京报

  -新观察

  在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同时,一场通讯革命正在静悄悄地发生。这场革命的肇始并非电话,而是正在逐 渐退出我们视野的BP机。

  的确,“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曾是几代人的梦想。一旦出现巨大流动性社会,电话的不便之处也非常明显,大大 限制了人们的通讯自由。1984年,BP机开始登陆中国,让人们“分身有术”,可以在移动中等待电话的到来,这大大改 善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说,BP机是中国第一代即时通讯工具。它预示了一场即时通讯革命的来临,吹响了中国 大流动的号角。

  这场革命的内在推动力就是工业社会中的“陌生人”。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接下来的计划经济体 制又把人们限制在单位中。当人们处在一个流动频繁的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沟通手段开始失效,在动起来的人群中,建立 起一种无形的纽带。

  因此在1993年邮电部门解除对寻呼业务的垄断后,寻呼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种需求反过来又进一步加 剧了陌生人社会的形成速度。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有事,你呼我”成了“你吃饭了吗?”之后的第二句具有象征意义的口头禅。BP机要不 时地响,那叫人脉旺,如果是半天不响,就会犯嘀咕,是否机子出了毛病?直到自己拨通后听到BB、BB的三次追呼,方才 踏实。寻呼机的价格,经历了一个从几千元的奢侈品到几十元的大众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陌生人因为利益的关联 聚集在一起,这为后来第二代即时通讯工具塑造公共舆论空间埋下了伏笔。

  在BP机时代,人们大都是因为私利联系在一起,但到了以手机和QQ、MSN为代表的第二代即时通讯工具时代, 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因为公共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便利条件。手机和网络为人们搭起了一个移动的公共平台,创建了一个又一个“ 准熟人社区”。短信群发,在某些公共事件中无意中发挥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公共舆论力量。以QQ和MSN为代表的点对点的 即时通讯工具,在互联网上不断延伸,聚集了更大的公共舆论力量。曾经的寻呼机,在改革开放后短短的历程中,成为地道的 “古董”。毫不夸张地说,即时通讯工具的成长,就是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见证的是这样一个离散又聚集的社会。

  没有任何框架可以框得住技术的升级。

  作为第一代即时通讯工具,寻呼机也试图不断地创新,但它并未超越固定电话这种基础工具的束缚,总是想着以之为 基础并为它寻找周边设备和补充设备。最终,BP机的改良性创新思维最终被移动电话这种更具巅覆性的创新思路打败。

  这一点对社会层面的改革逻辑也不无启发———改革的目标应该具有前瞻性,而不是囿于修修补补,正如你不能预想 今天的技术平台明天还会流行。

  □王尔德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