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古窑被吊至10米高绕过树木落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7日03:03  扬子晚报

  03:30

  古窑被吊至10米高绕过树木落地

  3点30分,一切调整完毕。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长臂大吊车一声轰鸣,重达40吨的古窑丝毫未晃动,平稳地被悬吊在空中。吊至10米高后,绕过行道树和路灯,工人们用绳索将古窑在空中定位。“必须仔细查看,要一次下降成功,因为场地有限,地下准备了一个长方形的沉坑,大小比古窑四边多出不到一米宽,必须准确。”记者看见,空中的古窑在长吊臂的缓缓平移下,慢慢开始下落。此时,几名考古人在沉坑里摆放了一些木块。专家解释说:“是为了防止槽钢变形,木块可以起缓冲作用,否则古窑会发生断裂,一旦出现断裂,就麻烦了,要修复起来十分困难。”

  4点20分,古窑基本安装就位,异常艰巨的“搬家”任务完成了。“这是全国历史上最重文物的一次搬迁,也是在今年4月18日成功地把一座六朝古墓搬迁到朝天宫后山之后又一次尝试。此次搬迁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类似的文物保护课题提供了极好的参考依据。”清晨5点,天边微微露出了一点红晕,忙碌了一夜的博物馆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就位后很快就会采取方案,下一步究竟是先拆包装,还是先搭建亭子,还待再研究,最后,我们还要对古窑做防霉、防水等各项处理,之前,已经做好了一条排水沟。”不久,市民就能看到,明代的皇家古窑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了。

  明代皇家御窑为“窑岗村”正了名

  今年初,原南京锅厂拆迁工地上传来消息,工人在挖土时,发现了大量琉璃瓦当瓷片。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立即展开勘探,经过半年多考古挖掘,专家推断这是一处专门烧制明故宫、明孝陵和明代大报恩寺上建筑构件的明代皇家御窑址。“从正面看这片瓦当,刻有凸起的龙身,一片片鳞片清晰可见,龙的爪子,一共有五只,按照明朝制度,只有皇家才能使用五趾龙纹。除了龙形构件外,还发现了凤纹、番莲纹等一大批植物、花卉图案的琉璃构件。这与《大明会典》记载完全一致了。600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从洪武二十六年在城南聚宝山建立了72座琉璃窑,地点就在发掘御窑所在地雨花台地区的眼香庙、芙蓉山一带,流传至今的“窑岗村”成了这里的地名。

  然而,窑岗村,有其名,并无窑可寻。幸运的是,今年9月,两座保存完好的古窑露出了真容,为窑岗村正了名。本报记者 蔡 震 文/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大报恩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