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体户第一人”的起起落落
有了营业执照,在当时并不代表可以放开手脚干。当时,国家批准的个体户必须落实到具体个人,章华妹的店,只能由她负责经营。她依然身兼数职,进货、叫卖、结账,周而复始。小百货卖了两年,章华妹有点腻。
1982年,章华妹和邻居余新国结婚。之后,受传统观念影响,章停止经商,在家相夫教子。那张营业执照也被束之高阁。
1985年,章华妹重新开始做生意,这回她卖的是当时的新鲜货:用来装饰衣服的珠片。一做5年,生意逐年红火,次年章就迈入“万元户”行列,接着还买下了一栋不错的房子。
随着做珠片生意的温州人越来越多,章华妹于1990年转行卖起了皮鞋。由于缺乏经验、对皮鞋行业不熟悉加上外债难讨,数年内她亏光了10多万元的积蓄,还倒欠别人几万元的材料钱。
亏的都是血汗钱,章华妹很心痛。“那个时候每天晚上睡不好,后来慢慢想开了。做生意嘛,有赚有亏,很正常!”在天津将所有剩下的皮鞋清仓后,章华妹背着一身债重新做回老本行——服装饰品。这回,她没有再转行,一直做到现在。
经商30年,免不了和各种各样的客户谈生意、讲价钱。章华妹的嗓子为此哑过好几次。现在,她有了以她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服装辅料公司,生意红火,她还在市区买了套190平方米的房子,车子则从桑塔纳2000换成了奥迪A4,但是一有业务,章华妹仍然事必躬亲。“生意不好做”,是她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个体私营经济30年的缩影
与章华妹的经商历程类似,中国的个体私营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也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路。
章华妹回忆,温州地区与她同批领到“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不过一百多人。但是,在随后的日子里,个体户的数量爆发式增长。1981年底,全国个体户首次突破100万户,1987年底,这个数字变成了1000万户。
“在家呆了三年,再出来做生意时,温州已经满大街都是个体户了。那个时候,开始有人叫我‘老板娘’。”章华妹说。
很多人在那一波下海经商的浪潮中发家致富,有的还成立了公司、集团。很多现在在温州甚至全国都叫得响的企业家,都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下海经商的。
上世纪90年代末,个私经济的发展达到巅峰:国家工商总局曾作过统计,1999年,中国有个体工商户约3160万户。然而到了2006年底,这个数字变为约2500万户,减少了约650万户,在此过程中,几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曾经较普遍地出现过个体经商户哄抢市场、忽视品牌、恶性竞争的现象。一些人喊出了“个体户正逐渐走向消亡”的话语。
到2007年底,国内个体工商户的数字有所上升,达到了2741.5万户。而审批手续的改革,也让个体户拿执照更加方便了:“28年前,我等一张营业执照等了整整一年。如今,只要拿着身份证和经营场地证明到工商局去,当天就能办出来。”章华妹感叹。据温州市工商局统计,目前,温州地区个体工商户共285321户。
2004年11月4日,在“2004CCTV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揭晓颁奖典礼上,温州获得“活力城市”奖杯,代表该市的五位嘉宾在颁奖仪式上集体亮相——中瑞财团董事长郑胜涛、大虎打火机总公司董事长周大虎、正泰集团总经理南存辉、苍南总工会主席黄正瑞,还有当年的那个个体户章华妹。“事后想想,也许我代表了大多数普通的温州生意人形象吧!”章华妹笑笑说。
专家观点: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
陈时兴教授、博士
改革开放后第一位个体户章华妹的经商历程,是我国个体私营经济成长的一个缩影。过去个体经商被看成投机倒把,甚至当作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个烙印还在人们心中没有抹去。章华妹不拘世俗偏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体现了温州人敢为人先,勇于创业致富的胆量和气魄。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温州个私经济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对扩大农村就业、活跃农村市场、满足农民多种需要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个私经济逐渐为人们所认同,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对立物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并进一步纳入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个私经济是政策扶植的对象,但道路仍然不平坦。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中,个私经济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下篇预告:
下一篇我们将讲述28年前温州苍南金乡镇偷偷搞起了“浮动利率”,中国从此迈开利率改革第一步。28年前,一位叫陈礼铨的乡镇信用社主任,带头在当地偷偷推行了存贷款浮动利率,拉开了新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