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车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8日06:26  大众网-齐鲁晚报
人车路(图)
  车站内的高速客车整装待发。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原总工程师张秋萍认为,高速公路的诞生,不但改变了山东的路网和路况质量,而且催生了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济宇高速中外合资企业,实现了高速客运的品牌化,更重要的一点,是提高了汽车运输的竞争能力。

人车路(图)
驶在高速路上的“济宇车队”。

  1993年,济青高速公路开通。当时,主宰我省道路客运的“货车改客车”成了制约高速客运发展的瓶颈。随着一系列技术的革新和外资的注入,山东的客运交通工具“鸟枪换炮”,之后,城市间的距离“缩短”,现代物流业飞速发展,沿线港口吞吐量明显增加……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客货运输网络四通八达。

  高速路通了没车能跑客运

  在我省高速公路通车以前的较长时期内,用货车底盘改装成的客车“统治”着客运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大运输公司已经具备了改装客车的能力,我省也诞生了第一家客车厂,但是当时的车况依然不理想。

  “比如,现在的客车用的都是减速玻璃,这对司机视力有保护作用。而以前则是将平板玻璃在模具上烤一个弧,当年我开那种车,眼都晕。”省交通厅道路运输局局长孔卫国回忆自己当时的司机生活时,用调侃的语气说,当时的车况和车速,是绝对没有能力在高速路上载客运营的。

  1993年济青高速通车之后,作为当时省运输管理局主管运输业务的副局长,孔卫国首先发愁的是车的问题。我省交通部门的负责人曾暗下决心,要用上山东人自己造的客车跑高速客运。于是,当时孔卫国联系到了我省的一家客车厂,该厂的负责人当即拍板“没问题!”

  孔卫国似乎吃了一颗定心丸,开始琢磨定车型,定颜色……然而,此后该厂造了6台价值十一二万元的高速客车——这比原来担当主力的亚星多了五六万元,还喷上了“济青高速”的字样。随后,济南等地开始进行试车,但是车的时速一超过100公里,不是开锅,就是轮胎因摩擦力大而发粘,根本没法跑。

  依维柯坚持了十年

  眼看自己的客车难以达到高速公路的要求,孔卫国等人又将眼光瞄准了运用意大利先进技术生产出来的南京依维柯。由于依维柯的单车载客量很低,许多运输公司拒绝接受。一些运输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这种配货车,虽然时速能跑到一百多公里,但一车拉四五十人还不太挣钱,拉十六七人那还不得赔死?二十万元一台的依维柯什么时候能挣回来?”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自己又没办法生产,最后运管局广泛做工作,许多公司开始逐渐接受了依维柯。

  “实践证明,在高速客运的发展初期,依维柯成了最主要的中坚力量。”孔卫国说,“依维柯时代”坚持了十年才渐渐被更为优越的车型所取代。

  经过八轮谈判“济宇高速”诞生

  孔卫国说,现在高速上跑的客车越来越好,他个人则见证了高速客车从无到有、从差到好的全过程。

  而随后出现的大宇客车,孔卫国也参与了引进的工作。1994年,孔卫国任省交运集团(省交通厅原济南汽运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次年,韩国大宇公司开始在中国投资高速客运。一天,大宇公司的一名专务来到孔卫国的办公地点,表明来意后,双方进行了一番交谈。谈完之后,这位专务吃了一份盒饭后立即赶往青岛,他将在第二天回韩国。

  为了抓住这次机会,孔卫国又专程赶到青岛,双方再次商谈。也就是孔卫国的这次执著,让对方颇为感动,才有了合作和后来的“济宇高速”中外合资运输公司。

  经过八轮谈判,1996年11月,“济宇高速”诞生,10台单车价值123万元的大宇客车走进山东。一辆客车的价格为国产客车的10倍!这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甚至评价:“这样的价钱什么时候能收回本来?孔卫国你疯了!”

  从亏损半年到一座难求

  刚开始的半年里,大宇客车一直赔本,眼看春运将至,孔卫国多少有点坐不住了。他立即去找时任济南济宇高速运业有限公司韩方总经理权泰琎,对方说:“春节过后,一定盈利。”果不其然,春运过后,济宇高速略有盈利,当年前两个季度,大宇客车一度出现“一座难求”的局面。1997年底,经核算,其利润为单车承包模式的十倍。“这不仅是因为经营理念的改变,大众消费理念也在改变。”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原总工程师张秋萍认为,高速公路的诞生,不但改变了山东的路网和路况质量,而且催生了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济宇高速等中外合资企业,实现了高速客运的品牌化。更重要的一点,是提高了汽车运输的竞争能力。

  >>延伸阅读<<

  二十年体味交通之“变”

  自行车、客车、火车、飞机、私家车……从普通打工仔到企业老板,于明帅在职场摸爬滚打20多年,切身体会着“新交通时代”带给他本人以及整个团队的效益。

  上世纪80年代,刚刚考上青岛某大学的于明帅,坐客车回家过年也算是比较奢侈的事情。 “那时,从青岛回菏泽老家,我需要从济南倒车,回一次家前后共需要20个小时。”

  1988年,于明帅大学毕业后来到济南一家企业供职,没多久就分得了一间宿舍,离工作单位大概只有两公里的距离。为了上下班方便,于明帅从第一个月的工资里拿出20元,买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

  “如果赶时间,我就骑自行车。一般情况下,我愿意步行上班。”于明帅回忆说,那时候,家里仅有的两件“宝贝”就是一部录音机和一辆自行车。每次骑完自行车,他都会认真擦上一番。于明帅说,现在家里虽然有了私家车,但自己的车库里还是停放着两辆自行车,以备不时之需,他爱人到现在还坚持着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习惯。

  1998年,于明帅离开了原来的单位,应聘到了北京一家公司负责营销业务。之后的六年里,于明帅先后在公司设在吉林、贵州等省的办事处工作。于明帅说,上大学的时候他就在想象坐飞机会是什么感觉,可是眼下的工作中,飞机却成了他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原来在省内上学回趟家也要一天,现在奔波在各省之间,也不过是区区几个小时。”于明帅略有感叹。

  尤其是在去年,济菏高速开通后,济南至菏泽之间全程217公里,比此前从京福高速绕日东高速可以缩短近80公里。于明帅回家只需三个小时,这让他自己也想不到。

  去年,于明帅回到了省城,负责开拓公司在山东的市场。为了工作便利,他买了一辆私家车。

  在全省倡导“绿色出行”的今天,于明帅再次坐上了公交车,而这时他乘坐的是快速公交。 “从普通公交到快速公交,这又是一次出行方式的典型变化。交通工具的每一次更新都会直接影响城市的生存空间,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董钊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