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邓小平:要比就要跟国际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8日12:0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要比就要跟国际比,不要与国内的比

  李光耀说:“怎么说我们都不过只是福建、广东等地目不识丁、没有田地的农民的后裔,他们(指中国—— 编者注)有的却尽是留守中原的达官显宦、文人学士的后代。”

  和访问缅甸、泰国等地一样,邓小平先向李光耀解释了与越南交恶的原因。不过,与出访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对于新加坡,邓小平有更多期待。

  在1979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中,新加坡已被列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这标志着它已完成初级工业化。

  新加坡没有被哪个国家刻意扶持过,也几乎没有工业基础。少年邓小平在20世纪初路过新加坡时,这里还和中国沿海的大多数地方一样破败,人民以打鱼、种田为生,满眼都是木屋和树林。

  寻求现代化经验,是邓小平访问新加坡的主题之一。

  在白天不同寻常的会谈后,邓小平和李光耀在晚宴上的倾谈更加亲切而坦率。对中国最有吸引力的,是新加坡开放和引资的经验。由于这时新加坡也处在转型期,他们还谈到了劳动密集型发展期之后的种种情况。

  李光耀说,邓小平在1978年所看到的新加坡,为中国人要争取的最基本的成就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

  这种标准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社会发展上的。

  邓小平本来要进入新加坡的普通住宅小区考察,但由于安全原因未能如愿。他于是到新加坡住房和发展局听了局长范德安关于公共住房计划情况的介绍,最后登上该局22层办公大厦顶层,满心遗憾地遥望了这些住宅小区。

  在接见中国驻新加坡机构主要负责人时,邓小平说,北京在前三门一带建了30栋房子,外面好看,里面就不行了。可派人出来看,学人家是怎么搞的。“要比就要跟国际比,不要与国内的比。”

  施燕华说,要回国那天,她正在收拾行李,突然邓办主任王瑞林走进来说,小施快准备一下,首长要看看你住的房子。

  邓小平来到这个普通房间,认真看了房间的每个空间,特别是洗澡间。最后自言自语地说,很好、安排得很合理。

  由于同样原因,邓小平没能进入著名的裕廊工业园区,只在裕廊镇山上5层高的望塔里鸟瞰这个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区。

  裕廊工业园区是全亚洲最早的开发区之一,也是亚洲最富经济活力的区域。它位于新加坡西南部的海滨地带,面积6 0平方公里,本为荒芜之地。新加坡以这个园区为基地,选择了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

  在裕廊镇政厅里,邓小平听取了裕廊镇管理局主任的介绍。施燕华说,在新加坡的这两天,邓很少讲话或者评论他见到的新事物,

  但新加坡之行显然让他有所心得。

  1979年10月,邓小平讲到:“我到新加坡去考察他们怎么利用外资。新加坡从外国人所设的工厂中获益。首先、外国企业根据净利所交的35%税额归国家所有;第二、劳动收入都归工人;第三、外国投资带动了服务业。这些都是(国家的)收入。”

  而“裕廊工业园模式”更造就了至今仍遍布全中国的开发区。

  邓小平对李光耀说,新加坡的改变实在太大了,他向李光耀祝贺并邀请他到中国访问。李光耀则说,等中国从文化大革命中恢复过来他就去。

  邓小平说,那需要很长的时间。李光耀并不同意:中国真要追上来,甚至会比新加坡做得更好,根本不会有问题。

  他解释说:“怎么说我们都不过只是福建、广东等地目不识丁、没有田地的农民的后裔,他们有的却尽是留守中原的达官显宦、文人学士的后代。”

  邓小平听后沉默不语。

  几年后,开始有来自中国的官员到新加坡进行短期学习。其后,就读于南洋理工大学中国项目的官员,常年不绝。

  寻找长生不老药

  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50年代一个样,60年代不一样了,70年代就更不一样了。

  与缅甸、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相比,访问日本对于邓小平具有另外的意义。

  为邓小平1978年访日作翻译的王效贤告诉本刊记者,她觉得邓小平那时已经对开放有了大概的规划,访问日本就是要看一看,充实这个规划。

  其实,从1977年底开始,中国已陆续派出多个官方代表团出国考察。到邓小平赴日前,这些考察团已到过西欧、东欧的主要国家以及港澳地区。

  1978年9月,邓小平出访朝鲜。他在同金日成会谈时提到,一定要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作为搞现代化的出发点。 “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50年代一个样,60年代不一样了,70年代就更不一样了。”

  访朝归来,邓小平视察东北三省,其间多次提到出国考察团汇报的情况。

  当时正在建设的霍林河煤矿要引进联邦德国技术。虽然没有去过联邦德国,但是邓小平一针见血地说,联邦德国的机器是完全自动化的,要引进人家的技术,就要学习人家的管理方法,完全按他们的管理方式进行生产。

  他讲道,人海战术打不赢现代化战役。要培养人才,不但管理人员要合格,就是工人也要合格。“联邦德国、日本工人起码要高中文化程度,而且是比较好的,这样才能掌握技术。我们要好好学习,到外国去看一看,看人家怎么管理的。”

  在听取了各个考察团的汇报之后,邓小平于10月底动身出访日本,亲眼“见识”这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

  邓小平一行10月22日下午抵达东京。23日一整天都是国事活动。24日他就出现在神奈川日产汽车的车间里。在29日结束访问前,邓小平先后参观了4家大型工厂。

  王效贤说,每次出发前,邓小平都是第一个出现在宾馆大厅里。“一是遵守时间,我觉得也说明了他的急切心情。”

  在同社会党委员长飞鸟田一雄等在野党领导人会谈时,邓小平说,听说日本有长生不老药的故事,这次访问的目的是 :第一,交换批准书;第二,对日本的老朋友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第三,寻找长生不老药。

  他解释说,就是寻求日本丰富的经验。

  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更令他们难忘的是,乘飞机回国时,看到夜幕下的日本列岛好像水晶宫一般灯火璀璨,而北京等待他们的却只是沉寂的夜色。

  邓小平在参观企业时,随员有五六十人,其中就包括中央电视台的采访组。

  据采访组主持人吕大渝回忆,当时美工组为她设计了白色套装,但是为了找一双相配的白色半高跟皮鞋却费尽心机, 最后还是托关系才买到了一双体育代表团用的白色横带皮鞋。

  在东京帝国大厦40层,同行的编辑望着下面车水马龙、灯光闪亮的立交桥,感慨地对吕大渝说,这才是当今的世界。

  更令他们难忘的是,乘飞机回国时,看到夜幕下的日本列岛好像水晶宫一般灯火璀璨,而北京等待他们的却只是沉寂的夜色。

  这些观感,很可能也同样触动邓小平的内心。

  邓小平在日本参观的四家企业分别是日产汽车、君津制铁所、松下公司和日本造币局。这些都是当时日本最引以为豪的支柱企业。

  每参观一个项目,邓小平往往在详细询问后陷入沉思,直到下一个新项目出现。

  在日产公司,邓小平讲了那句著名的话:“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当时他入乡随俗地说,承蒙各位指教,使他获得了新的知识。他还说,中国也制定了现代化的目标,欢迎日本产业界到中国合作。

  邓小平还亲自体验了两个世界之最:最快的气垫船和最快的火车。他在新干线特快列车上的那句话同样被世人熟知: “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当时有日本记者问中国是否有建设新干线的计划,邓小平当即表示,有建设的打算,但是时间没有确定。

  日本先进的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无疑激发了这位中国领导人的雄心。

  邓小平乘坐有140多个座位的新型气垫船去了日本钢铁之城君津,这里有新日本钢铁公司最大的一座钢铁厂,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企业:由于全自动化生产,许多车间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工人。

  邓小平最后问新日铁董事长稻山嘉宽,能不能帮中国建设一个比君津制铁所还好的钢铁厂。稻山嘉宽回答,当然可以。

  这个“比君津制铁所还好的钢铁厂”就是后来的宝钢。

  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在中国需要兴建全新的配套设施,宝钢的实际建设费用大大超出了日方的估算。邓小平当时答应以现金支付建设费用的计划也没有实现。不过这已是1978年后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时的事情了。

  直到临回国时,邓小平仍意犹未尽。他让人把日本现代化的企业和设施拍一些记录片,“我先看一看”。

  邓小平访日的电视片随后在国内公开播放,这也是很多中国人第一次目击先进国家的情况。

  邓小平在日本还曾讲过,长得不漂亮却要打扮得像美人是不行的。

  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

  在场翻译的王效贤听了一愣:之前从来没遇到过这个词。日本虽然也有“小康”一词,却是指人体恢复的情况,而不是生活状态。

  1979年11月12日,邓小平从东南亚出访归来,当时中央工作会议已经开幕。他在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对于经济,他说道:“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 ”。他把刚刚在日本、新加坡亲眼所见的管理体制一一罗列出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面对巨变中的、陌生而又吸引人的世界,中国的决策者,这些曾经翻越雪山草地、战胜过残酷敌人的老军人们,决定发动一场新的战役来缩小中国和世界的差距。

  1979年底,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他问邓小平,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邓小平想了想说,当时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250美元,用20年时间翻两番,虽然仍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但总量已经持平。那时人民可以吃饱穿暖。这种状况叫做小康。

  在场翻译的王效贤听了一愣:之前从来没遇到过这个词。日本虽然也有“小康”一词,却是指人体恢复的情况,而不是生活状态。

  情急之下,王效贤就直接用了日语的“小康”,大平正芳却也明白了邓小平的意思。

  中国的小康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邓小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