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成立到壮大,三联身上烙着改革开放的印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成了三联诞生;邓小平南巡,为三联扩张指明了方向。巅峰时,三联涉足170余个企业项目,横跨商贸、旅游、地产、传媒、电子信息五大产业板块,与国美、苏宁并列家电销售三巨头;低谷时,资金绷紧,行业收缩,商社大权最终旁落。
住在济南市趵北路三联大厦附近的李大爷只能隐约记得济南无线电三厂的大体位置。11月15日下午,他指着三联大厦北侧正在施工的一堵砖墙说,那里曾是无线电三厂的一个门,23年前,三联就在那里发迹。
此时,三联大厦门前依旧热闹非凡,五六个品牌的家电在大厦南门前的小广场上摆起了促销摊位,高音喇叭里喊出的声音与马路上的汽车喇叭声纠缠在一起。五层高的家电商场里,每个楼层都是人满为患。路边的停车场,管理员常为车位犯难。如果不是南门上方“三联集团济南家电商场”几个大字不知去向,一切看起来并没有改变。然而经历今年的5次股权拍卖后,三联商社已归国美所有,济南人耳熟能详的“买家电到三联”悄然间换了东家。
“不是那个‘三联’了”,李大爷说。
起步>>当年被“将”上任
张继升入主三联的过程极富戏剧性。
张继升被招至济南市社科所后,因发表了数篇文章,在学术界颇有名声。而当时济南无线电三厂已负债460万,停工停产3年多,厂里几位负责人慕名登门,讨教脱困药方。张继升建议三厂剥离债务、资产重组、专营电器,并通过个人关系帮助三厂寻找合作单位。
在张继升的“游说”下,最终鱼台县王庙乡食品厂、掖县东宋镇海户养殖场、黄县乡镇企业局等8家单位共同出资260万元,与剥离负债的济南无线电三厂一起组建了山东三联电子公司。
颇具戏剧性的是,最初张继升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游说众股东的,但代表们到三厂一看,三厂的破败景象让股东代表心里凉了半截。有人将张继升“军”,说投不投钱就看张继升,张继升如果来干,他们就有信心,张继升不来干,他们就不投了。张继升当场答应了下来,随后才有张继升以智力投资方式出任山东三联电子公司总经理一幕。
小公司成就大商场
1985年1月30日,取工、农、科研三方联合体之意,“山东三联电子公司”挂牌成立,张继升出任公司总经理。
成立之初,三联实行停产整顿,集中推行劳动组合制、干部聘任制、岗位工资制三大改革。
1985年5月1日,山东三联电子公司济南家电经销部开业,这就是三联商社的前身。一位老三联人回忆,当时搞不到紧俏的彩电指标,三联家电就把音响柜台做成品种最全的,全国各地各种型号的收音机、录音机,凡是跟音响沾点边儿的,三联音响专柜全有。慢慢地,三联家电的音响柜台在全市有了名气,也带动了其他柜台的销售。1991年,三联家电营业额首次过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商场。
扩张>>大规模兼并联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深化改革。对此张继升得出的结论是,国企改革将大大加速,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企业间优胜劣汰的竞争,三联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自己。三联此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兼并联营。
张继升秉持的“领先半步,进入无竞争领域”的理念在大规模扩张中得以充分体现:1992年三联进军旅游业,开发田横岛;1996年在网络远未普及之时,张继升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网络——百灵信息网,1998年开始商业化运营;1997年,房改刚刚起步,张继升又进军房地产,陆续开发了阳光舜城、凤凰城、彩石山庄等楼盘。资料显示,从1992年至1998年,三联共并购企业近60家,横跨多个产业领域,迅速构建起一个庞大的企业架构,成为净资产3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进入了省重点培植企业集团行列。
与此同时,三联家电零售业继续扩张,1997年元月1日,三联商业迁入新落成的高达21层的三联大厦。1997年,三联商业在全国商业企业排行榜上由第32位一跃升至第7位。
上市>>重组郑百文
三联集团壮大后,一直在积蓄力量,准备进入资本市场。PT郑百文让三联看到了借壳上市的机会,2000年11月,郑百文董事会宣布,山东三联集团将出3亿元现金、2.5亿元资产重组郑百文。
重组之路一走就是三年,其间多次遭遇险滩,直至2003年8月27日,郑百文才正式更名为三联商社,三联也成为中国第一家专业家电连锁上市公司。时至今日,张继升都认为这是三联成长史上的一桩标志性事件,帮助三联积累下了丰富的资本市场运作经验。但张继升同时也承认,郑百文的巨大遗留问题给三联商社留下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三联集团为此付出了时间代价。彼时,三联的两个对手国美、苏宁正集中精力跑马圈地,有业内人士称,三联错失了把家电销售做大的最佳时机,为日后三联遭遇国美收购埋下祸根。
受挫>>地产深陷泥潭
早在1997年前后,三联就开始涉足房地产业,三联旗下的三联城建更是三联集团的骨干企业,即便在房产市场极为不景气的当前,张继升依然坚持“房地产至少有30年的黄金岁月”的论断。
但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就在三联准备大展手脚时,2003年下半年,宏观调控开始,银行收缩银根。而三联又误被列入慎贷黑名单,虽然后来有关部门努力予以解释澄清,但银行对三联只收不放、紧缩贷款。更重要的是,三联前期运作的一些项目也因为种种因素无法回收资金,深陷泥潭,举步维艰,三联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 有业内人士事后评论,“张继升的农民安置+基础设施+住宅开发的综合开发模式,从理论上是很完美的,但相应的风险也很大。”
商社旁落他家
资本市场给张继升留下了深深刺痛,今年初开始的三联商社股权拍卖经历了多次反复后,商社大权最终旁落他家。虽然业内、坊间议论纷纷,各种猜测铺天盖地,但张继升只是说“三联集团从来没想到会失去对三联商社的控股权”,“三联商社是我一手带大的,就像我的儿子一样。如果你培养儿子的成本是100万元,现在有人花1000万元把他买走了,你能说赚了吗?”(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