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海瑞罢官〉》刘少奇事先并不知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0日12:32   南方新闻网

  《评〈海瑞罢官〉》,刘少奇事先并不知情

  我问王光美:你们完全不知道,江青在上海秘密策划批判《海瑞罢官》吗?姚文元在上海写作《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以下简称《评〈海罢〉》),长达八个月,华东局和上海市委不少领导都知道这事。

  王光美的回答十分明确:“我们这里完全不知道。”

  我接着问:《评〈海罢〉》发表后,少奇还是不知道毛主席发表这篇文章是为了发动“文革”么?

  王光美回答得很干脆:“少奇他不知道。岂止他不知道,彭真就讲过,他也不知道。”

  王光美对彭真的特殊身份作了说明:彭真那时不仅是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他在总书记休息时,代总书记工作,不是有一句话么,相当于副总书记。”彭真属于坐镇中央书记处的一线前沿人物,密切协助刘少奇、邓小平处理中央常务。

  彭真不知道《评〈海罢〉》的策划与撰写,就等于中央一线及其前沿机构,都被蒙在鼓里了。这既说明《评〈海罢〉》的炮制过程十分神秘反常、完全瞒着中央领导集体;也说明刘少奇等一线领导,确实没有对毛泽东采取“安装窃听器”、“安插特务”等秘密手段,反而习惯于使用既有的制度化程序。其实,毛泽东也曾在1966年的十月会议承认:“刘、邓二人是搞公开的,不搞秘密的。”(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449页)

  王光美感慨地说:“我就不知道为什么发展到批这个《海瑞罢官》。批判文章是江青在上海组织写的,主要找了上海市委的张春桥和《解放日报》的姚文元。从要批这个戏,到组稿,到刊登,我们都不知道,没有人来给北京打招呼。彭真也不知道。姚文元批《海瑞罢官》的文章,是在上海《文汇报》刊登的。不光《解放日报》影响大,《文汇报》影响也大啊,《文汇报》相当于北京的《光明日报》。尤其那时已经非常敏感。所以,彭真来问过,来问,这怎么没经过中央?这么大的事!”

  史料披露,彭真获悉连刘少奇也不知道江青组织撰写影射文章《评〈海罢〉》后,以十分惊人的勇气和持续性抗争,代表中央一线领导集体,进行了顽强抵制。

  但是,彭真是否知道《评〈海罢〉》的幕后总指挥是毛泽东呢?

  史料记载:1962年夏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后,江青就要求陆定一等人批判《海瑞罢官》,被陆当场拒绝。1964年,毛泽东亲自把《海瑞罢官》,列为可供批判的39个《文学艺术资料》,批转至县团级,却因中央一线没有布置批判而作罢。吴晗则于1964年应周恩来要求,写了正式报告,说明《海瑞罢官》绝无影射意图。当《评〈海罢〉》于1965年11月10日发表后,陆定一认为,此文牵强附会联系“七千人大会”后的“单干风”、“翻案风”,有挑起事端之嫌,支持彭真抵制。(陈清泉等:《陆定一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第475-479页)彭真是中共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组长,陆为副组长。而吴晗又是彭真在北京市的亲密下属。如果彭真对上述背景一无所知,简直荒唐。

  何况,《评〈海罢〉》临近发表,张春桥为了留后路,已向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透过风。而毛泽东也在1965年9月,当众“点”过彭真:吴晗的问题可不可以批判?(《陈丕显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0、36页)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于《评〈海罢〉》发表后两天,即离京赴沪,于11月17日抵沪,以坐镇沪上的姿态,亮明了他对《评〈海罢〉》的支持态度——毛在沪丝毫不曾批评姚文元的越轨行为。(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398页)

  也许可以这么解释,由于《评〈海罢〉》违反中央既有规定,点名批判著名爱国学者、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以诬陷手法挑起重大政治争端,而毛又未对此事进行任何解释,彭真等人便把《评〈海罢〉》“视为”与毛无关之事,进行着“合法”抵制。

  当毛得知彭、陆命令中央和北京各大报不转载《评〈海罢〉》时,大发雷霆,怒斥中宣部、北京市委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毛本人曾多次强调,他的愤怒源于:“北京不转载,我那个时候在上海。”(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399、1468页)

  如果毛泽东在《评〈海罢〉》发表后,仍不想让彭真等人知道他对《评〈海罢〉》的支持,他就不必在沪观望中央一线的反应长达两周,更不会允许江青在沪打电话,直截了当地质问林默涵:“看到姚文元的文章没有?怎么样?”(陈化等主编:《回首“文革”》,第274页)

  历史地看,毛泽东批准发表《评〈海罢〉》,是企图挑起一场政治批判,借此扭转“七千人大会”后,刘少奇等人否定“三面红旗”的“修正主义”路线,并杜绝翻庐山会议的案,以触动“党内走资派”及其社会基础的大“整风”,重新确立毛的旗帜与地位。如果中央一线顺从,这场“整风”就和缓些;否则,就激烈些。总之,毛泽东绝非在发表《评〈海罢〉》时,就已考虑发动惊天动地的、“自下而上”的”文革”运动。

  “我确实不知道‘文革’是怎么搞出来的”

  王光美喃喃地一连说了两遍:“我确实不知道,这个‘文革’是怎么搞出来的。确实不知道……”

  王光美强调:“少奇他也完全不知道,《评〈海瑞罢官〉》就是‘文革’的导火线。”

  我冒昧地再次追问:少奇应该多少知道“文革”要爆发吧?

  王光美的口气十分肯定:“少奇他不会知道的呀。‘文革’来了以后,才有‘文革’的。”王光美的意思是,‘文革’并非是预先酝酿好的一场运动,而是突然发生的历史事件。

  可以说,火山爆发一般的“文革”,是由很大偶然性与很大必然性碰撞,才形成的特殊事件。

  对彭真公开抵制《评〈海罢〉》,而于1966年2月制定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史称“二月提纲”),王光美告诉我:“‘二月提纲’,是少奇主持中央常委会议通过,彭真又请示主席同意后,由中央批转全党执行的。”

  当《评〈海罢〉》使用诬陷造谣手段,把批判之火引向“党内走资派”及其重要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毛泽东又进一步挑明:《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是为当代“海瑞”——彭德怀政治翻案时,彭真一边同意转载《评〈海罢〉》,一边在“二月提纲”中针锋相对地提出:“讨论不要局限于政治问题,要把涉及各种学术理论的问题,充分地展开讨论”;“要坚持实事求是、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以理服人,不要像学阀一样武断和以势压人”;对“左派”犯的错误,也要进行一次整风。(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385、1423、1518、1401页)

  彭真早在邓拓汇报“吴晗很紧张,因为他知道这次批判有来头”时,即当众对中宣部与北京市委领导大声发话:“什么来头不来头,不用管,只问真理如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容许反批评的自由”。(康生主编:《1965年9月到1966年5月文化战线上两条路线斗争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此即《中共中央通知》[史称“五一六通知”]附件,1966,中共中央文件)

  刘少奇于1966年2月5日,在北京主持中央常委会议(刘、周、邓出席),一致通过了“二月提纲”,并明确表态,此次“学术讨论”不要涉及庐山会议。(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402页)

  毛泽东在武汉获知,中央常委已通过“二月提纲”,并认定《海瑞罢官》与庐山会议无关,认为此次讨论不要涉及庐山会议,被迫作出退让。毛对彭真说:“‘要害是罢官’,这是康生的发明权。”康生急忙说:“是毛主席的发明权。”毛再次说:“是你康生的发明权。”(《陈丕显回忆录》,第49页)

  由于毛泽东没有当场反对“二月提纲”,刘、周、邓等在京中央常委,讨论或传阅彭真所拟批语后,立即以中共中央名义向全国批转此件。刘少奇那时对彭真掌握的《评〈海罢〉》背景,究竟了解多少,现在已难弄清。

  正当姚文元因“二月提纲”下发而惶惶不可终日之时,彭真认为中央“法定”程序已压住风波并分清是非,轻松地对各方面说:“问题解决了”;并通过中宣部公然追究:“‘上海市委’的党性哪里去了!”“这样做法,还要不要党的纪律?”(康生主编:《大事记》。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第612页)

  彭真这样严厉追究,因为“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与中央书记处,曾于1965年上半年,针对江青在文化界的一系列过火批判,已连续两次向全国发出明确指示:点名要经过中宣部,批判要以中央报刊为准,学术批判不要戴政治帽子。“不能要求剧本、作品都完美无缺”,“今后对知名人物的批判,必须先报中央批准”,“那些‘革命派’想靠批判别人出名,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台”,过火斗争造成的紧张局势要赶快刹车(3月,刘少奇、邓小平主持所作规定)。(张化等主编:《回首”文革”》,第311页)

  彭真与中央一线,以《评〈海罢〉》发表后中央批转的“二月提纲”以及《评〈海罢〉》发表前的中央两次明确规定,严厉批评并追究的,难道仅仅是姚文元与“上海市委”吗(上海市委与华东局主要领导早已对彭真表明,支持“二月提纲”)?须知,当时党内基本的组织程序与组织纪律尚在,中央主要媒体也掌握在中央一线手里。倘若批评、处理《评〈海罢〉》肆意诬陷党内著名民主人士、挑起国内重大政治争端的“非法”事件,及其主要责任者,在全国引起的震动,势必超过《评〈海罢〉》发表本身。(《陈丕显回忆录》,第50页)这将在知情者中造成一种多么尖锐的政治局面?

  然而,事态的发展,大大出乎中央一线的估计。

  毛泽东决不能让“反对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彻头彻尾修正主义”的“二月提纲”“专政”。江青在毛泽东支持下,迅速开辟新战场,再次射出猛炮——与“二月提纲”大唱对台戏的《纪要》,明显表露了毛发动“文革”的想法与决心。(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403、1409页)

  我请教王光美:是否可以说,是彭真等人对《评〈海罢〉》的有力抵制,导致毛泽东临时决定,把一场政治批判与大“整风”(毛、刘在“文革”初期都用过“整风”提法),升级为史无前例的“文革”运动?我以为,与其说《评〈海罢〉》是毛发动“文革”的预置导火线,毋宁说《评〈海罢〉》是随着形势演变,客观充当了“文革”导火线。

  王光美的回答具有多重意义:“‘文革’是怎么在1966年突然发动的,你们可以仔细研究。形成人们后来看到的那样一种‘文革’,确实是多种因素叠加促成的。除了‘二月提纲’和《评〈海瑞罢官〉》的对立,还有聂元梓大字报的问世、派工作组的争执等等。当然,阶级斗争学说是个基础。而‘七千人大会’,也早给‘文革’埋下了伏笔。”

  王光美说:“我经历的这些事,都可以对你说一说。你要利用年轻、对党史熟,多看一些资料,深入了解那段历史。这样,你对我说的这些事,就能看明白了。”

  采访王光美后,我看到一些重要资料,颇能说明问题。特摘录如下:

  彭真生前透露:“毛主席曾经想用整风的办法,解决党内在意识形态、思想领域、政治领域中存在的分歧,但是后来采取了‘文化大革命’的办法。”彭真说,关于这件事的原因,他不能讲。彭真至死也未说出这个历史秘密。

  胡乔木也说:“如果没有这篇文章(引者注:指 《评 〈海罢〉》),究竟要不要搞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也不一定。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发表以后,《人民日报》又不登,就把他的火煽起来了。在没有这件事以前,他头脑里并没有这些东西。”(《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3,第628页)

  毛泽东本人于1966年夏也说过:“关门整风才不行哩!过去《人民日报》不在我们手里,中宣部不在我们手里,文化部不在我们手里,北京市委不在我们手里……”(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422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王光美 文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