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京华时报:改革开放30年电视剧发展回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1日03:15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改革开放30年电视剧发展回顾
  1982年12月27日,上海闸北区开封路街道孤寡老人吴招娣(前左二)在包护组成员忻桂香家看电视。上世纪80年代,一到晚上,只要电视剧一播出,常常是万人空巷。 新华社特供本报图片

  如果没有电视剧,中国人晚上该做些什么呢?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引进若干国外电视剧后,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电视剧蹒跚起步。现在,电视剧已经成为拥有最多受众的娱乐形式。

  而国产电视剧的强烈现实主义特色,也使得它们紧贴着时代。观看那一幕幕虚构的戏剧,人们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生活。

  “买米下锅”

  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播出27年后,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面对着窗外温暖的阳光,导演王扶林回忆起那段被历史定义为“辉煌”的年代,娓娓道来,语气淡然。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国内百废待兴,电视剧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处境。“电视剧也需要有个飞跃”。1979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可以制作电视剧。并且,电视台想到引进国外影视剧。这一年,中国第一部译制剧《巧入敌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80年,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大西洋底来的人》迅速风靡全国,麦克哈里斯的“麦克镜”开始流行中国。在一个初开放的国家,每一件事都做得小心谨慎。《加里森敢死队》一播出,便引起轩然大波,遭到停播的命运。后因观众热切追捧复播。

  正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戏剧组做导演的王扶林,听着广播里的评书,想着如何将听众喜闻乐见的评书,比如《三国演义》改成电视连续剧。看到《加里森敢死队》的高收视率后,电视台和王扶林都想到“也要搞一部这样的戏”。一时间,从上到下,心气儿都很高,等待机会。

  1980年的某一天,戏剧组收到贵州作家唐佩琳的一个来稿,就是《敌营十八年》,看完情节很新鲜,王扶林觉得可以拍,便找到电视台领导商量,领导竟然爽快地同意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王扶林决定拍9集戏。看完王扶林的计划,电视台史无前例地拨出10万元。“这在电视台是罕见的。”王扶林说,电视台出了三个人,一个美工,一个制片,加上他本人,开始到处招兵买马,凑成一个摄制班子。

  王扶林带着摄制班子到各地拍摄,去湖北,到庐山、九江等地,一共用了100天,拍了9集戏。王扶林说,尽管无法与现在三天拍一集的速度比,不过在当时的制作水平和条件下,已经很了不得了。“因为换个景布置灯光最快得半个小时,演员要等上半天”。

  条件简陋,甚至道具、服装都是临时凑来的,主角江波穿的国民党服装,之前没有试穿过,也不知道什么体形,来了穿上就开拍。没有借到裤子,就将人物的全身镜头改为半身镜头。没有被子和枕头等道具,王扶林就从自己家里抱来枕头。

  王扶林说,那时演员的报酬也很少。三个月下来,作为导演,王扶林从剧组余下的伙食补助里分到了48元钱。尽管挣钱不多,作为中国第一代电视剧导演的王扶林,思路却很明确:“我们拍电视就是要搞观众买票看不到的东西。”

  1981年2月5日,《敌营十八年》在中央电视台一播出,果然就像广播里播放的评书一样,引人入胜,令人每天期待。

  万人空巷

  电视剧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了起来,这与电视机进入百姓家密不可分。1985年,北京平谷出现了全国第一个“彩电村”,此后,每天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成为一种最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

  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观众,大多都会记得播放港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的夜晚,想起当时内心燃起的一个个英雄梦想。

  至今,罗文演唱的《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如在耳畔:“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霍元甲》更是一部励志爱国电视剧,激发着无数国人自强不息和振兴祖国的信心。

  当年,由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1983年播出的黄日华、翁美玲版《射雕英雄传》至今仍是经典之作。该剧播出后,剧中的郭靖、黄蓉,一时成为无数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记者至今记得,当时一到晚上,一听到83版《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就会不管不顾,放下手里的事情,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看郭靖和黄蓉,母亲喊吃饭都听不见。放学后,又会围在校门口的小摊前,挑选印着郭靖和黄蓉的贴画,贴满了文具盒。回到家,和小伙伴藏在屋里,假扮“靖哥哥”和“蓉儿”。当时,翁美玲是无数观众心里最美的蓉儿。

  每天晚饭后,还期盼着播放《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这首传唱至今的《上海滩》主题曲,和电视剧一起成为一代人无法抹去的深刻记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香港偶像文化在国内掀起热潮。一到晚上,因为电视剧的播放,常常是万人空巷。

  目睹着港剧在内地电视剧市场走热,藏在导演王扶林内心的一个梦也开始萌芽。王扶林的梦是,要将中国古典小说拍成电视连续剧。这个梦想,萌生于1979年。当时,他随中央广播电视代表团赴英国进行了一次考察。

  在英国,王扶林了解到,英国电视台文艺部已经或正在把37部莎士比亚剧本搬上屏幕。其他的著名作家,如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的作品也都搬上屏幕,全世界发行,效果很好。然而,中国的四大名著却无缘荧屏。这一点刺激并启发了王扶林拍古典名著的想法。

  决定拍《红楼梦》,王扶林说,是因为回来后对比四大名著发现,只有《红楼梦》能在室内完成,没有打打杀杀的场面,觉得好拍。但结果却是,《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中最难拍的一部戏。

  拍摄中,王扶林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尽量保留原著的韵味。”1987年5月2日,《红楼梦》在北京和香港同时播出,引起轰动,舆论赞誉该片是一部“金碧辉煌的巨片”。观众中也一时流行起读《红楼梦》的热潮。

  时隔多年,重新回头看这部片子,王扶林自我评价说:“只能算及格,或者说拍得非常不容易,终于拿下来了。”在众多的评价中,王扶林最在意两个评价:一个是冯其庸先生说的“有史以来的最大普及”,另一个是周汝昌先生说的“首尾全龙第一功”。

  王扶林认为,正是通过36集《红楼梦》,将《红楼梦》做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范围的普及,并且从头讲到尾,讲得比较完整。

  与《红楼梦》有着同样影响力,拍摄6年才完成的《西游记》,自1987年开始,每年暑假也开始在电视台不断重播。目前,这两部电视连续剧已重播数遍。王扶林说,《红楼梦》和《西游记》的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连续剧进入了腾飞时期,一直影响到现在。

  原创剧兴盛

  1987年,《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35岁的郑晓龙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的副主任。郑晓龙与中心主任李牧正在考虑,拍电视剧如何发挥生产力的优势?怎么走光电技术的路线,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郑晓龙他们想到了拍“室内剧”。然而,“拍什么”是个问题。1988年,郑晓龙和李牧、陈昌本、李晓明住进蓟门饭店,开始策划讨论故事。

  他们一边吃着饺子,一边琢磨:观众爱看什么?讲一个女人的故事,漂亮的,贤惠的,传统的美德在这个女人身上都要有;再将各种磨难放到她身上……每个人发挥想象讨论故事,讨论完,由李晓明回去负责写一个大纲。结果,李晓明写了个17万字的大纲。后来成为《渴望》的剧本。

  在准备拍《渴望》前一年,郑晓龙和中心领导做了两件事:一是租了一个篮球馆,并将其改造成摄影棚;二是中心将创作团队送到大学学习,提高文化素质。1989年,《渴望》剧组在北京西山搭景开拍,1990年播出,引起全国的观剧热潮。看完电视剧,“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

  走在大街小巷,会听到千家万户的录音机、收音机里在播放着“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渴望》这首主题曲,还有片尾曲《好人一生平安》,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两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电视剧 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