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郑晓龙:《渴望》播出后降低了犯罪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1日03:15  京华时报

  郑晓龙说:“《渴望》播出后,万人空巷,据说还降低了北京市当年的犯罪率。”因此,《渴望》剧组得到公安部门的表彰。开创了第一部室内剧苦情戏题材的《渴望》,当年与北京三环路开通一起列入北京市三件大事之一。

  《渴望》播出后,好像是立起一个很高的山头,同题材的苦情戏很难再超越,郑晓龙决定再在旁边立起另外一个山头,改换题材。

  1990年、1991年,郑晓龙张罗了一帮人,有王朔、冯小刚等人,在友谊宾馆策划组织了《编辑部的故事》。开始打算写17集剧本,由五六个人分头去写。拿到初稿,觉得王朔那两集写得最好,语言中暗含着珠玑,暗含着思想,后来就统一由王朔来统稿。

  拍摄到一半,剧组内部出了问题,拍不下去。郑晓龙到剧组,换掉编辑部主任和一个不听话的摄像,把之前在《渴望》里做导播的赵宝刚加上去。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成为中国电视剧系列室内剧喜剧的开山之作。

  《编辑部的故事》成功后,郑晓龙并没有停歇,继续参与引领着中国内地电视剧的创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兴起“出国热”。因为妻子出国,郑晓龙开始关注出国人员和留在国内家属的生活,他有感而写了《大撒把》。1992年,在这种想法下,他筹划了《北京人在纽约》,准备到美国实地拍摄。

  不过,拍摄前手里没有钱。郑晓龙说,他找到父亲的战友赞助了50万元,才有了修改剧本的钱。后来,在美国的拍摄全部通过贷款。《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不仅还完了贷款,还为北视中心赢利七八十万元。这是北视中心第一次赢利。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成功后,郑晓龙从美国回到北京,从北视中心副主任升为正主任。“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这首主题曲,也再次唱响全国。有人评价说,该剧给当年盲目的“出国热”降了温。

  在郑晓龙之后,1994年,英达开拍《我爱我家》,1994年拍了40集,1995年拍了80集。此后,同类题材的喜剧层出不穷。

  上世纪90年代是电视剧创作的黄金时期,优秀电视连续剧不断出现,比如乡村剧《篱笆女人和狗》、《十六岁的花季》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历史剧《水浒传》、《三国演义》开始播出,此外,《宰相刘罗锅》创下古装电视剧高不可攀的收视率。1998年,以宫廷荒诞剧《还珠格格》为代表的戏说剧兴起,大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播放。1999年,第一部正面描写第三者的电视剧《牵手》热播,引起关注。电视剧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与改革开放初期“找不到米下锅”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有媒体评论说,上世纪90年代,可以作为中国电视文艺的分水岭,也是中国电视剧最具标榜价值的黄金十年。这10年,中国电视剧开始在创造力方面全面突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视人和一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也推动了观众欣赏习惯和观念的转变。如今的电视剧,某种程度不过是对那个年代的一种复制与翻版。

  百“剧”齐放

  经历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辉煌的上世纪90年代,生产过大批经典电视剧的郑晓龙在21世纪突然沉寂下来,专心做起了“领导工作”。眼看着昔日的“手下”冯小刚、赵宝刚一个个在各自领域走红,新生导演层出不穷,电视剧市场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冯小刚不做电视剧了,成了著名电影导演。

  赵宝刚从《过把瘾》一路拍过来,一直拍到时下仍在不断重播反映80后青年人爱情的《奋斗》,引领起内地青春剧的复兴。奋斗,也成为很多青年人的生活。他还通过拍摄《永不瞑目》、反映留学生感情生活的《别了,温哥华》,捧红了陆毅、陈坤、赵琳等一批偶像明星,成为当下爱情剧的王牌导演。

  “帝王剧”也受到观众喜欢。以导演胡玫拍摄的《雍正王朝》为例,2002年在电视上播出后,感动了许多高官。紧接着,《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等军旅戏横空出世,让观众眼前一亮。自2005年,《亮剑》面世以来,剧中塑造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形象,深入人心。至今仍在重播。

  观众的欣赏心理开始多元化,一些在影视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非著名导演,也开始一炮走红。康洪雷塑造出一个“不放弃,不抛弃”的许三多,点燃了2007年的荧屏,激励着无数正在奋斗的年轻人。

  这一阶段,新星不断闪烁出镜。高希希从2002年开始拍了《花非花》、《结婚十年》、《搭错车》等剧目,题材涉猎广泛,到新近正在播放的《幸福像花儿一样》、《新上海滩》、《甜蜜蜜》等新剧,几乎每一部都占据了电视台每天的黄金播放时间。

  曾经做话剧导演的年轻导演尚敬,涉足影视圈后,拍摄出《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等喜剧,《武林外传》成为中国后现代喜剧的旗帜性作品。

  据统计,1978年到1987年的10年,电视剧总产量增至5875集,是1958年至1978年前20年的近30倍。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市场化阶段的中国电视剧持续高产,2007年日均生产电视剧40集,年产529部、14670集,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电视剧生产大国。

  然而,自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之后,曾经被称为电视剧拓荒者之一的郑晓龙,却鲜有电视剧作品出炉,很多年轻的观众不知道谁是郑晓龙。

  “有人说我只会当领导,不会拍电视剧了。”2007年,郑晓龙“为了养家糊口”,再次出任导演,仅花了4个月零8天,拍出了一部50集的《金婚》。一经播出,再创下收视率新高。郑晓龙不无自豪地说,有人又评价说,《金婚》播出后,整个社会的离婚率下降了。

  重操旧业,今年56岁的郑晓龙显得意气风发。当《金婚》还在电视台一遍又一遍重播时,他又着手开拍下一部电视剧,办公室轻喜剧《老板马一明》。

  11月11日,郑晓龙坐在拍戏现场监控室的老板椅上,戴上耳机,一边吃着瓜子,一边注视着镜头里演员的一举一动。

  “停——”

  郑晓龙抛掉瓜子皮,忽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迈步走出门,穿过几十名剧组人员,来到演员跟前说戏。男主角是演员姜武。说完,继续,开始试拍——“好的,过!下一组镜头。”

  本专题与新浪网合作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电视剧 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