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倪自放
在《伤痕》发表后相当长时间里,除了最初的几年,卢新华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卢新华做过记者,经过商,后来留学美国期间,还当过三轮车夫和图书公司经理,甚至到赌场做过发牌员。
谈到这些经历,54岁的卢新华说:“经商打零分也不要紧,当作家及格就行。我冥冥之中总感到,自己的生命可能更属于文学。”
当记者
在《伤痕》发表的当年,还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卢新华,成为“文革”后首批加入中国作协的作家。随后,又被推举为上海市青联常委、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代表。
1982年,卢新华大学毕业。因为是党员、退伍军人,又有市青联常委、中国作协会员等诸多“头衔”,他的就业前景很好,最诱人的去向,是人民日报社要他去做团委书记,这是一个相当于地委书记的职位。但思前想后,卢新华清楚自己不是一个适合从政的人,最后选择了去文汇报社当起了记者。 “拒绝从政,在我内心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冥冥之中总感到,自己的生命可能更属于文学,更适合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文化人。”
《伤痕》发表之后的几年里,卢新华发表了十几个短篇小说,出版了中篇小说《魔》,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森林之梦》。只是这些作品都不曾引起什么特别的反响,“可能都被《伤痕》的光芒掩盖了”。
“下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经济开始繁荣,卢新华“下海”了。
“我最初的想法是挣些钱,让自己首先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另外,从加强自己的‘生活积累’着想,我以为自己工、农、兵、学都干过了,五行中就缺一个‘商’,我也想经历一下,尝试一回。”卢新华说。
随后,卢新华向报社辞了职,南下深圳办公司。“后来很多媒体都把‘中国文人下海第一人’的帽子戴到了我的头上,其实我不是第一个,至少在我之前还有黄宗英。”
“下海”后,卢新华和朋友创办了“新亚洲实业有限公司”,但成立后不久,卢新华因公司内部发生人事纷争而退出。
“飘”在美国
“我在美国的生活并没有国内媒体描述的那般悲情。”卢新华说。
1986年,卢新华到美国留学。为了挣生活费,卢新华每逢周末和晚上都去自己所在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附近当三轮车夫,运气好时一个周末能赚300美金。“更重要的是,既然三轮车夫都能做,我觉得自己身上再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包袱了。”
凭着踩三轮赚来的生活费,两年后卢新华攻下了文学硕士学位。其间,还把妻子和孩子也接到了美国。
毕业后,卢新华到洛杉矶一家图书公司做英文部经理,后来又辞职自己开办公司,再后来又兼做金融、期货和股票,未料所有的投资除了在中国买了一处房产还增值外,其余的都打了“水漂”。
为了能够“短平快”地挣钱渡过难关,1992年初,卢新华来到洛杉矶一家大型赌场做发牌员。以国人传统眼光看,同胞赴美后,无论是踩三轮,还是当发牌员,都不是什么光彩的职业。尤其是卢新华,这个一度为亿万国人知晓和肯定的作家,居然“很不名誉”地进了赌场,专司给洋赌徒发牌,这哪里还是中国读者钟爱的作家形象?
卢新华对此不以为意,发牌员工作不但收入不错,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观察人性,思考人生。
做赌场发牌员的另一个好处是,每工作一两个小时后,便有半个小时的休息。这个时间,卢新华通常会充分利用起来读书。“在这种喧嚣异常的环境里,我潜心阅读过许多中英文小说,还有《佛经》《道德经》等。”
复出文坛
1998年,卢新华在国内发表了中篇小说《细节》。“在长期‘为稻粱谋’的岁月里,我对文学始终不敢忘怀。”卢新华说。
卢新华说自己创作《细节》的文学感觉,比《伤痕》高得多,但它不可能产生《伤痕》般的轰动效应,这让他有一点点的遗憾。
不过,《细节》的问世,着实让国内依稀还记得卢新华的读者感到惊讶。一位卢新华的师友曾在书摊前蓦然惊呼:“哎呀,这是卢新华吗?他还在写书呀!”听到以上转述,卢新华说自己内心还是很感动的。
2004年8月,卢新华在国内又推出一部长篇小说《紫禁女》,得到了读者和专家双重的正面评论,最近还入选“阅读中国——当代文学精品(数字)文库”。
复出文坛后,卢新华很欣慰自己得到了国内读者的接纳与爱护,更有评论者给予充分肯定,说“卢新华在人生道路上兜了一圈,看似回到原来的起点,其实却是‘更上一层楼’了”。
卢新华故事
现在的卢新华,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自由写作者,一年中,他有一半的时间在国内,一半的时间在美国的家中。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第二天,他按计划就要回美国。
在《伤痕》之后近乎传奇的人生里,卢新华说自己始终没有忘记文学,他在1998年凭借中篇小说《细节》复出文坛,并在2004年推出长篇小说《紫禁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