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之君:创业艰难超出想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4日11:55  贵州都市报

  只用4年时间 造就百名百万富翁

  “起初,创业的艰难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企业一旦上路后的飞速发展同样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看着赚钱就像印钞机运转,很是激动,那个时候想停下来都做不到,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的经济环境给予了我们这代人最宝贵的东西!”

  “在最初创业的时候,包括我们兄弟二人都曾经背着生产出来的脚癣一次净等药品走村串寨上门推销,但销量很小。1992年之后,企业发展迅速,你想让企业停下来都难了,因为你只要使劲生产,就有人来买你的药品,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经济环境给予了我们这一代企业家最宝贵的东西。”说起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张之君觉得幸运比艰辛多得多。从1988年开始,由于当时中国经济过热,为了让过热的经济平稳下来,中央出台了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放缓,但是企业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

  1990年在一次偶然的推荐会上,张之君决定开始做广告。当年世界杯期间,贵州神奇在央视投入几十万元的广告,独家赞助凌晨3点开始的球赛转播,这是神奇企业创品牌的发端之举。从那时开始,神奇的广告就一直没有下过中央电视台,这一谈不上独创的广告为神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企业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1992年春天,邓小平异乎寻常的南巡,不仅在中国的政治上造成了空前的震动,同样在经济上形成了强烈号召力。

  神奇集团1990年产值只有200多万元,1991年达到3000多万元,而1992年就突破一亿元大关。到2001年,神奇集团已经跻身全国大型制药企业行列,拥有职工6200多人,资产总值10多亿元,成为以制药为龙头、跨多个行业经营、拥有20多个下属企业的企业集团。

  “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经常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而人才是关键。没有优秀的人才企业就会被淘汰掉,所以企业一定要给优秀人才提供一个永远可以不断去追求创造的发展环境。”这就是张之君的企业人才观。

  1996年,张之君在全国企业界首家提出要在集团内培养100名百万富翁,结果仅仅用4年的时间,这一看似不大可能的事情就在神奇实现了。这个创举在当时的国内企业界十分少见,现在已被很多企业所效仿,职工持股、奖励股权等都是这个理论的延伸。

  2000年,张之君再次提出集团企业要“成为企业家的摇篮”,用10年时间培养10到20个在贵州乃至全国都知名的企业家。按照神奇高层的设想,这些企业家所领导的企业都要有上亿元资产,经营额要在两到5个亿的水平之上。截止目前,两个集团内已经有10人完全初具企业家的雏形。

  二次创业 铺设10多条利润轨道

  “创业难,守业更难,而最难的是实现二次创业,这些我都遇上了,如今我的夙愿就是让我的员工更富起来,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稳步发展,给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财富!”

  在张之君看来,未来是可以预料的,家族企业必将越来越多,其活动也将日益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不仅私营企业普遍存在家族制管理,而且其他类型的企业如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民营承包企业等也大量存在家族制或泛家族制管理。

  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又十分残酷: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很难再做大做强,有的甚至就死掉了。

  2001年,张之君开始思索企业下一步的打算,要么是兄弟二人一起继续守着那份巨额资产的家业,要么离开神奇集团再次创业。

  2001年,华为企业的老总任正非在企业内部写了一篇著名的讲述企业危机的文章——华为的冬天》,在业界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企业家都感觉到冬天提前到来的寒冷;同样是在那一年美国发生了9.11事件,改变了美国对世界的态度;同样是在那一年,中国在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后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这个曾经的眼科医生再次开始了创业的历程。

  “我当时带着仅有的一点资本金就离开了为之奋斗了十几年的神奇集团,开始直奔上海,意欲在上海这个东方之都开始起步,结果上帝很关照我,很快就从一笔房地产项目中掘到一桶金。随后我从上海回到贵阳,开始布局二次创业的赢利模式,从低价收购制药企业开始,我们的团队一口吃进7家制药企业,为企业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之后我们又开始在贵阳市中心城区布局涉足百货零售行业,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作一口气就开了3个大型商场,这些都成为企业赢利的主要来源。"在张之君看来,这个时代的市场经济已经成熟,已经完全脱离最初的投机赚钱的时代。

  之后,张之君又步步为营,涉足铁合金、房地产、酒店、食品、金融、啤酒生产等行业,为企业铺设了10多条利润轨道,完全按照他提出的“大集团,小公司”模式发展壮大。

  从1990年开始,张之君边管理企业边从事家族企业研究,到现在已经完成40多万字的管理学专著。

  采访结束时,张之君说:当沉重的记忆已经转化为富于时髦感的怀旧的时候,如今,作为企业家,我心里思虑更多的是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图谋,更多的是我们企业投资的保值和增值的商业选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