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编辑部
最根本的,则是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统一思想、应对挑战、解决矛盾的重大契 机
“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中国执政高层对国家发展大势的这一准确判断,在这个冬天,进一步得到验证。在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救经济保增长的紧要关头,一些地方由于各种矛盾积累引发的群体事件,格外牵动整个社会的 神经。
最新一起发生在偏僻的甘肃南部山区。据新华网报道,从11月17日上午9时30分开始,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 江镇30多名拆迁户集体到陇南市委上访,要求对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后他们面临的住房、土地和今后的生活等问题做出答复 。市委和相关部门及时进行了接访,上访人员不听劝阻,聚集和围观群众陆续增加,最多时约2000人,部分上访人员冲击 市委机关,砸坏部分车辆和办公设施。18日,事态进一步扩大,少数人再次冲击市委机关,行为过激打伤执勤民警。截至1 8日晚,这次群体性事件的事态已得到基本控制,冲突趋于缓和。
根据陇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通报,这次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群体性事件,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利用”。 群体事件的背后,总有“别有用心者”煽动,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认识逻辑。矛盾和民怨,往往也的确有人要利用,就像 先前贵州瓮安事件中存在“黑势力”搅局一样。但是,群体事件根在民众存在不满情绪,民怨如果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有效疏 导,日积月累,“把事情闹大”,在一些民众看来,就是无奈却有效的唯一解决途径。对此,如果只是罪责归咎于“少数不法 分子”的“教唆煽动”,而不是彻底反省施政之缺失,着力于将矛盾解决于未燃之时,“教唆分子”何愁找不到“煽动利用” 的导火索?
“明于观人,暗于观己,此天下之公患也。见秋毫之末者,不能自见其睫;举千斤之重者,不能自举其身。”宋人吕 祖谦的这段话,值得各地政府和官员仔细思量。能够做到“自见其睫”、“自举其身”,关键就在切实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 拿陇南来说,当地政府在灾后重建、保障民生十分紧迫的当下,却在考虑行政中心的搬迁,且不能充分虑及搬迁民众的生计问 题,无论如何是决策失当。在惩处“闹事者”的同时,问责官员、安抚民众,同样必须跟进。
应对群体事件需要新思维,先前贵州、云南反思瓮安、孟连事件的教训,政府实现认识上的进步,并适时推出善政祛 除弊政,经验理应为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共享。重庆、三亚对出租车停运事件的处理善后,各地不仅要学习地方领导出面与民众 座谈、倾听呼声、化解矛盾、平息事态的做法,更要从中吸取矛盾是如何积累的、呼声为何长期被漠视的教训,加紧改革出租 车管理制度。
最根本的,则是遵照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统一思想、应对挑战、解决矛盾的重 大契机;按照十七大要求的那样,真正落实各项民生和民权保障,不可因暂时的经济寒冬而延缓、停步。
因为,建立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加大对民生的保障力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必须认 识到,中国经济形势逆转,除了外部环境恶化的连累,也有经济结构失衡的内因;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除了与世界 各国一样面对共同的难题,更因自身国情而多了不少隐患。
这种隐患,最突出体现在城乡发展的失衡和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失衡上。经济寒流下,吞下苦果最多、最直接的承 受者是为数庞大的困难群体。经济发展放缓,严重危及底层民众的饭碗和生计,各种社会情绪,更易引爆引燃。如果不能及时 疏导化解,釜底抽薪地排除导火索,将加大中国应对这场危机的难度,干扰整个救经济、保增长的大局。
因而,我们必须“两线”救经济:4万亿投入刺激是一条线,加快公共政策的改革是另一条线。危机变成转机,公共 政策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更能治本。前提是把危机变成加快改革的契机,一些应该实施却因各种原因屡屡被拖延的改革,如进 一步加大公民各项权利的保障,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农民工从就业方式到权益保障上彻底变身现代产业工 人,城市出租车管理去“寄生虫”化,对摊贩游商、“黑车”、“黑摩的”等被迫成为“地下经济”的民众自己解决饭碗的就 业模式“地上化”,搬掉教育医疗住房负担沉重的“三座大山”,将能真正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免除底层民众的恐慌, 并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所幸的是,相关改革有加速之势,总体目标直指经济寒流中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是抗压性最强的 社会,公平正义是共克时艰的“软实力”。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不让旧的施政理念借救经济“还魂”,才是走出寒冬的唯一 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