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年书迹寻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5日17:08   内蒙古晨报

  任先生,厚德书局的当家人。乔先生,仁路书业的当家人。

  以上两位,分别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酷爱阅读,以书为生。

  乔:对中国上世纪80年代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王猛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傅雷家书》,梁晓声的《雪城》、《年轮》。当时每一本书出来都是几十万册上百万册的印数。《傅雷家书》好像连续5次上百万的印数。

  伤痕文学和先锋文学其实贯穿了上世纪80年代,8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了一批国外的东西,这个时候也就出现了一批文化界的精英。为什么我们对《梦的解析》这本书有那么深刻的理解或者喜欢,主要是以前见不到这类思想启迪性的东西。《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实际上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凸显出影响力的。

  如果上世纪80年代是假大空,那90年代王朔出现了以后,他把生活很真实的解构了。他给你一刀,然后全部拉开。上世纪90年代末又出现了卫慧的《上海宝贝》,整个颓废贯穿90年代。

  而到了如今,一本书的走红就是靠炒作。过去的书是完全凭借吸引力,口口相传,朋友介绍,没有媒体的轰炸,当时抱本书是很激动的,一宿睡不着,找到一本书就像得到一块金子一样。比如说像《荣格崇拜》这些,其实是很多书里都涉及到的,在旁注、解释、参考书目里经常提到。人家提到了尼采,我们就想,哦,这个我要看看。那我们就注意了,觉得这个东西一定要看,但市场上很少,所以就到处淘,通过一本书认识很多作家和思想体系。

  任:上世纪80年代具有启迪意义,影响我们这一代人最深刻的是《平凡的世界》、《人生》、《梦的解析》。当年那都是小本本,蓝皮子,最贵的时候才一块三毛多。

  为啥当年我们看《平凡的世界》感觉那么亲切,包括现在也是,因为它反映了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历程,而之前的书都是政治性比较强的,没有表现老百姓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武侠小说当红,金庸的、梁羽生的、卧龙生的,对社会气氛都产生影响。另外,连环画是不能不提的,这些书主要流行在1977年到1984年之间,1984年后连环画就慢慢消失了。

  其实1984年是个分界线,1984年开始引进了国外的一些思潮。就这样,萨特、尼采开始风靡,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开放,原有的禁锢被打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禁锢更少了,人们便开始反思以前的东西。又把一些好的译著拿出来,市场又繁荣起来。

  其实任何时代都有一个波浪式的经历。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文化界的谷底。市场上人们不再追求高品位高档次,90年代末,余华的作品,王晓波的《黄金时代》,他们当年写出来的东西在当时并不是反响很大,都是经过一个阶段,如果说90年代末期是抬升的话,进入21世纪初,又是从高峰往下。余秋雨之类的纯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思想性的越来越少。

  《谁动了我的奶酪》正好赶上中国经济不太好的状况,老板要裁员就给了员工这么一本书,你下岗回家看去吧。《世界是平的》也是一样,追求经济利益。

  从前年开始,于丹、易中天现身《百家讲坛》,现在演变为国学热。本报记者 毛丫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