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西柳州13年酸雨之痛:每年损失几十亿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6日10:33  中国新闻周刊

  从1985~1995年,柳州市酸雨污染严重,酸雨频率最高时曾达98.5%,有“十雨九酸”之说,被列为全国四大酸雨城市之一。而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对109个城市进行考核,柳州以空气质量优良率96.2%,排名第30位。

  13年,柳州人是如何完成环境转变的?

  ★ 文/蒙鸣明 周潇男 (发自广西柳州)

  “那可能是我拥有的最好的盆景了。”广西柳州市民李桂平想到他的罗汉松至今还在遗憾。

  酸雨之痛

  1987年,因工作调动,李桂平全家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搬到柳州居住。一同搬迁的还有他多年培养的一批花木盆景,其中一组造型各异的罗汉松盆景最让李桂平得意——曾有人出价10万元,他也没舍得卖。

  但一场雨终结了这个绿色生命。

  “下完雨后没几天,罗汉松的叶子就开始变黄了。开始我还以为是水浇得多了,过几天就会变好,谁知道它很快就枯死了。”李桂平说。直到他请教了当地园林专家才明白,严重的酸雨让柳州根本无法种养罗汉松,还包括很多其他植物。当地坊间流传的顺口溜也印证了这一点:“浓烟滚滚来,十雨有九酸。疾病往上窜,果菜全白栽。”

  建国后,柳州就成为中国在西南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汽车、机械、冶金是该市的三大支柱产业。2007年柳州市人均GDP为20360元,是广西第一个人均GDP超过2万元的城市;创造了全广西1/5的财政收入,1/4的工业产值。至上世纪70年代末,当地环保人员最先发现酸雨。几年后,酸雨已成了柳州的“常客”——当地一份监测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1995年,柳州市酸雨频率最高曾达98.5%,被列为全国四大酸雨城市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柳州形成了“企业在城中,城在企业中”的布局,这些企业又在城市的主导风向抽线上,加上柳州本身是一个盆地,常年静风频率高,位于城市北部上风处的几家大型重化企业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硫等废气难以散去,成了城市雨“酸”的主要原因。

  “那时候,柳州许多树上的叶子全是黑的,积着厚厚的一层粉尘;人一但被酸雨淋了,头皮就会很痒;新买的自行车如果停放在外面,不出三个月,便锈迹斑斑。”柳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甘景林回忆,“最酸时柳州雨水的PH值低于4,已经接近食醋的酸值。”

  酸雨最大的危害是造成大量民用设施腐蚀。解放前建成的柳江铁路大桥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每4〜5年才进行一次防锈处理,而到了80年代中期,每年都要进行彻底的防锈处理;而企业每年都要花费巨资投放到露天设备的保养上。农业同样也深受其害——柳州市郊农民种的葡萄、水果,遇雨就掉果,只有种植,不见收成;绿油油的蔬菜雨后马上弯枯,菜农不得不在雨后挑水冲洗。据柳州官方估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酸雨给柳州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几十亿元。 

  “烟囱一冒黄烟就有人投诉”

  酸雨的形成源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超高,而燃烧劣质煤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我们刚搬到柳州的时候也是烧煤的,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烧,后来才用上液化气。”李桂平说。他当时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每天都在“制造”酸雨。

  进入90年代,针对大气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严重的问题,柳州市开始了空气质量的整治,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为控制酸雨污染源头,柳州实施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和发放二氧化硫排放许可证制度,逐步淘汰沸腾炉;改变燃料结构,市中心区停用一切用煤的工业和生活锅炉,采用清洁工艺和燃料。如今,绝大部分市民都不再烧蜂窝煤,民用清洁燃气率达到八成以上。

  “我们早就不‘制造’酸雨了,不但不‘制造’,还‘消灭’它。像我们这些住在河北片的居民,煮东西都是用柳钢的‘废气’。”李桂平指着家里的管道煤气说。他所指的“废气”其实是柳钢焦炉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气,经脱硫后供民用,实现了污染物的二次利用。

  1996年,柳州市政府发布了工业及民用燃煤含硫量控制的一号通告,要求工业用煤和民用燃煤都使用低硫煤,实行燃煤监督管理,并设立了燃煤含硫量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每个月都将抽查结果在当地新闻媒体上公布,对用煤不合格的单位进行曝光,实行舆论监督。有两家企业因坚持用劣质煤而被曝光和警告。

  “经过这些年的宣传,市民的环保意识真的是太强了,工厂的烟囱只要一冒黄烟就有市民投诉。现在环保局的投诉电话是24小时有人值班。”柳州环保人对柳州人如今的变化感到惊喜。此前,柳州化肥厂飘荡在柳州上空长达40年的两条“黄龙”却鲜有人发表异议。

  三家大企业的环保账

  “以前,到市里开人大会议那是最让人头疼的,很多代表都在环保问题上进行质问。当时我们提出产量要上1千万吨时,很多市民都惊呼:柳州的天要永远变黑了!”广西最大的企业——柳州钢铁公司董事长陈永南说,“现在,我们的产量上去了,却很少听到市民和政府的责难声。”

  这个在环保方面原来备受市民诟病的企业,今天已经做到了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焦炉尾气回收供民用,高炉尾气回收为锅炉燃料。

  柳钢从2001年开始在环保上投入重金,工业供水循环使用、余热节能发电、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焦炉煤气脱硫综合利用、煤气作为清洁能源燃料等项目陆续开工。目前,柳钢完成技改投入了130多亿元人民币,环保投入为13亿元。

  循环经济项目在经济效益上已开始显现——2008年,柳钢的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全部循环利用,由原来的每吨钢消耗30吨水降至5吨,企业每年仅水费就节省数千万元人民币。于“十五”期投资建设了总装机容量为75000kW的2号热电机组,投产以来,每年回收本企业放散的焦炉煤气和高炉煤气达30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35万吨,年发电量5.4亿千瓦时,并向高炉汽动风机供中压蒸汽98万吨 ,折合电量2.1亿千瓦时。“以前总有人说我们偷排废气,现在你让我排我还不愿意呢,那可都是宝贝!”陈永南说:“柳钢现在用废气和余热发电,不但收回自建发电厂所投入的成本,还赚了两个多亿。”通过循环利用,柳钢在环保上投入的十多亿元人民币目前已基本收回成本。

  曾是柳州污染大户的柳州化工集团公司也尝到了环保的好处。去年1月,这个公司从荷兰引进洁净煤气化技术,合成氨和尿素的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8%和34%,煤耗也大幅下降——柳化飘荡在城市上空近40年的 “黄龙”也不见了。

  另一个典型是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它和前两家企业曾并称为柳州三大污染户。2006年4月,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6亿元的烟气脱硫项目工程开始正式运行,项目运行后该公司的二氧化硫排放减少达90%以上。柳电脱硫办主任陈显辉在介绍企业情况时说:“这个环保项目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目前还是亏损的。但在广西,我们是亏得最少的火电厂——上这个项目可以获得补贴。幸好我们早上了这个项目,要不然到现在,在新的环保政策下,很多火电厂就非常被动了,就不是企业赢不赢利的问题,而是企业生存的问题了。”

  2000年,柳州市酸雨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降水PH年均值和酸雨出现频率分别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5.31和30%,二氧化硫空气环境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三级标准。

  到2007年,酸雨频率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90%左右下降到42.8%。市区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07年优良天数达351天,优良率达96.2%,创20年来最好水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更多关于 酸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