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石青华和103个流浪儿的后广告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6日13:11  东方网
石青华和103个流浪儿的后广告生活
我叫石青华,是103个流浪儿的爸爸

  北京“光爱之家”再调查

  撰稿·杨 江(首席记者) 摄影·潘文龙(记者)

  编者按:

  2007年11月,《新民周刊》的封面报道《为了103个孤儿》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安徽男人石青华创办光爱学校,专门收留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孤残、特困儿童的故事一经刊出,立刻引起广泛社会反响,众多读者来电来函询问石青华的联系方式,表示将献上自己的爱心,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与此同时,石青华成了芬必得广告人物。

  “我叫石青华,我是光爱学校校长,也是103个流浪儿的爸爸……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学校……”随着这条“真人秀”广告在全国各地电视台的密集播出,石青华成了不是明星的“明星”。就连对它的后果略有准备的石青华,也没有想到,一条小小的广告竟令他如此地惹人注目。今年,石青华带领光爱学校的一些孩子去了安徽大别山深处看望贫困儿童,没想到在那么偏僻的地方,人们竟认出他就是那个103个孩子的爸爸!

  也曾有人不相信这则广告的“真实性”,认定是个虚拟故事,甚至专程到北京光爱学校核实。带着怀疑走进学校的人,带着泪水离开了,再来学校时,他们成了志愿者……

  芬必得广告确实给石青华和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商业的渗入会不会改变什么?今年冬天,记者杨江再次来到光爱之家,与石青华面对面,“拷问”他的“后广告生活”。

  还记得石青华吗?那个收留了103个流浪儿的安徽金寨人。一年前,《新民周刊》记者走进他在北京的光爱之家,将这个铮铮铁汉的慈善柔情报知公众。

  一年过去了,又是一个冬天,光爱之家里孩子们怎样了?还有石青华,如今关注他,多了一个理由——这一年间,在家家户户的电视屏幕上,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公交车身上,在高速公路旁矗立的大广告牌上,我们一次次地看到以他和103个孩子的故事为主题的“中美史克芬必得”广告。

  这个广告是怎么回事?有了商业行为的渗入,石青华的慈善义举还能那么纯粹吗?他,还有光爱之家,能承接住公众的拷问吗?

  融合

  《新民周刊》:一年过去了,原先的103个孩子还剩下多少?

  石青华:76个。

  《新民周刊》:那27个哪去了?

  石青华:有的去正规学校读书了,有的去学习汽车修理,还有些去上班了。也有一些回家了。这一年,新进来的也有十几个。反正这几年进进出出的差不多有200来个孩子。

  《新民周刊》:去正规学校念书?难吗?

  石青华:非常难!一个暑假,我找了不下10所学校。人家不是提出户口问题,就是提出借读费问题,还有学校提出“万一你的孩子把我们的孩子带坏了怎么办”的问题?好不容易说服一个学校,还要有一个月的试读期。

  难,还有融合的问题,我们的孩子不适应正规学校的教学方法;还有和同学的交往问题,我们的孩子自卑、自我封闭。

  《新民周刊》:你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石青华:我们的孩子经济条件没法和别的孩子比,正常家庭的孩子零用钱比较多,我们的孩子可能一分钱也没有。再一个就是正规学校课外活动比较多。孩子回来跟我说,石校长,学校安排我们去郊区养牛场活动,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干活习惯了,你能不能和学校说一下,我们就不去了。

  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我怎么办,孩子知道我没有能力给他交那些费用,故意这么说的。我也尽量给孩子一些钱,另一方面也和学校沟通,学校很理解,让孩子写报告,申请奖学金,尽量让孩子感受到大家都在关心他们。

  《新民周刊》:孩子主动提出不参加户外活动,但是心理的落差还是很大的。

  石青华:是的,他们非常想回来。这也是一种逃避。但我始终鼓励他们要坚持住。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说,他们发现只要坚持就能克服这些困难。

  《新民周刊》:有退缩的吗?

  石青华:有。我尽量在经济上支持孩子们,但是一些不必要的攀比我也不理会。孩子们应该接受这个挑战。我们告诉他们,你们终究是要走出去的,一定要去适应社会。有一个孩子走出去4次了,每次失败而归,但我们还是鼓励他走出去。

  《新民周刊》:怎么会屡次失败?

  石青华:这个孩子第一次是去学习汽车修理,结果不到3天就回来了,因为他自控能力比较差,虽然已经16岁了。

  我们第一次送出去4个孩子学习汽车修理,到现在只有一个留在修理厂。我当初就知道他们肯定只是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结果,一下子跑回来3个,说外面的环境不好,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胜任,遇到问题束手无策。

  我说的那个孩子,后来我又送他去学室内装修,没一个星期,老板说,不付工钱都不要他了。因为这孩子过去流浪养成了很多坏毛病,在光爱之家可能还容易克制,到了社会上就暴露了,骂脏话,捣乱,和工人闹矛盾。

  他也知道自己的毛病,我和他谈心,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校长,我知道,你不帮我,我就死路一条。他在社会上碰壁了,需要一个避风的港湾。你说我怎么办,只好又让他回来。后来又帮他联系去学做糕点,结果不讲卫生,一个星期后又被退回来了。我还在帮他想办法,总归要帮他掌握一门生存技能,走进社会。

  《新民周刊》:你觉得烦吗?

  石青华:很烦!为了帮他找机会,我托了好多人,人家本身就对这些孩子有顾虑。我要说服人家接受他们,给他们机会,要说很多很多好话。

  有时候烦了,恨铁不成钢,真想揍这孩子几下,可又舍不得。

  《新民周刊》:现在,像这样到了年龄要走向社会的孩子有多少个?

  石青华:近10个。成功走向社会的才有5个。

  教育

  《新民周刊》:我刚才看了孩子们画的画,画面的右上角很沉重,从儿童心理学角度,似乎反映了孩子们对未来的迷茫?

  石青华:确实像你发现的那样,孩子们在自信外表下隐藏着忧郁,不少孩子担心小学读完后的出路问题。所以今年这几个走向社会的孩子,我一定要花大力气帮助他们,一定要让他们成功。这几个孩子一旦成功了,对其他孩子就是鼓励。我需要几个成功的例子!

  原先有些孩子可能对学习好坏无所谓,混一天是一天,但现在他有理想了,这个变化是很了不得的。我们要为他实现理想铺垫道路,但这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今年暑假我啥事没干,就为这几个孩子就业找人、托关系。我不指望我的这些孩子能考上大学,毕竟他们有这样的经历、有局限。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他们融入社会,独立生存的问题。

  《新民周刊》:孩子们陆续进入青春期了,你怎么教育?

  石青华:确实存在暗恋的问题。你知道,我们这样的学校不能出一点问题。我们与高校合作开设卫生课,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有时候,我们也把话挑明了,比如有个孩子吉他弹得好,歌也唱得好,一些女孩子很喜欢他。我跟孩子们说,他很优秀,但喜欢不是贪婪地占有,而是能给予他帮助,你们看到他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不好的一面,看看能不能帮助他。这个男孩确实优秀,但是很骄傲,比较霸道,让别人给他打饭,不顺心了,就踹别人一脚。

  《新民周刊》:你怎么“对付”他?

  石青华:他房间就在我隔壁,我经常和他谈心。你不是犯错误了吗,那我就不许你弹吉他,让你反省。这样的孩子特别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你不让他展现,他比谁都着急。反过来,如果他改正了,我就适当给予他奖励。

  《新民周刊》:你的师资队伍呢?

  石青华:现在有7位专业教师,都正规师范专业毕业,有教师资格证,并且有相当的从教经验。原来他们都是志愿者。以前,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让他不再忧伤,找到温暖的感觉。现在不够了,我们必须让孩子们的文化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可以进入正规的学校。我们现在虽然能完成小学文化教育,但是要让孩子完成初中、高中学习,甚至将来考大学,就必须进入正规学校。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志愿者了,我们必须有专业的师资队伍。

  现在已经有一个孩子进入北京市的一个正规小学了,这对我们非常重要,这一步一定要走好,对其他孩子是一个榜样,一个希望。

  《新民周刊》:对将来接受这些孩子的其他学校而言,也会增强一份信心,多一个被说服的理由。

  石青华:是的,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以后到别的学校去,不再需要试学期了。来源:新民周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103个流浪儿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