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11月27日晨,在那段已经被很多人熟悉的片头曲中,《东方时空》节目如期播出。
不过,和此前已经播放了7年的旧版相比,今天的节目焕然一新:播出时间由45分钟扩为150分钟,无论是新闻、资讯还是专题板块,都以直播的方式进行有机串联,并增加了服务性和信息性。
继1993年5月1日开播伊始便“改变了大众早间不看电视的习惯”之后,《东方时空》再次引起观众和业界的关注,被评价为“中国新闻晨报”。
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15年后的今天,《东方时空》的首位制片人时间,再次回忆起当年《东方时空》的诞生过程,说,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不是一个人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
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曾回忆了当年创办《东方时空》的缘由。
1991年底,杨伟光担任中央电视台台长之后,一方面感到对中央台节目质量不高的现状不满意,希望能有所改革。
1992年12月中旬,上级领导突然来到杨伟光的办公室,说,中央领导同志最近要求新闻媒体应更贴近观众,报纸、广播、电视都要注意抓热点问题,应让工人、农民、战士、干部、专家、学者对热点问题发表意见,通过讨论来引导社会舆论。
听到中央的指示精神,他本能的反应是“难”。抓热点很烫手,谁都会有疑虑。不久,中宣部下达了1993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以文字形式提出了上述抓热点问题的要求。
杨伟光认识到,这是一个信号,深化电视改革的一个很好的机遇来了,要抓住它!在杨伟光的指示下,中央电视台确定由新闻中心创办一个抓热点问题的栏目,并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孙玉胜牵头,策划新栏目的方案。
时间称,当时,台里的想法是,拿出一个时间段来探索,“赶上了新闻要改革的时期。”时间一直认为中国电视很落后,当时就觉得,肯定能做更好的节目。
50万元启动经费
最初的筹备小组,包括孙玉胜在内,只有7个人。缺人,成为当时最大的难题。
最终,央视分党组决定在新闻中心增设评论部建制,孙玉胜任主任,预计需要100多人。
架子搭起来了,可那么多人,在央视内部调动困难很大。
为此,分党组决定向社会招聘。
可事实上,决定好做,实施太难。在筹备组踌躇满志准备面向社会广纳贤才的时候,不只一瓢的冷水很快浇了下来:计财部门提出,按规定每人每月工资280元,这是财政部的规定;人事处提出,按规定不发工作证、不能评职称、没有医疗保险;行政方面提出,按规定不能分房子。……
直到这时,杨伟光也感到,改革真难,改革不冲破一些旧的规定就寸步难行。
为此,央视分党组再次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改革中的问题应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改革允许试验:招聘的职工和正式的职工,只是用工制度不同,都是本台职工,他们的待遇不应低于原本台正式职工,也可发工作证,可以入党,可以评先进,可以提干,可以分房子,可以给医疗保险……
政策出来了,但资金如何解决?这还是个问题。因为国家拨款中没有他们的人头费。
为此,分党组又提了一个方案:对《东方时空》实行台里借给启动资金50万元,广告费自收自支,亏损不补,结余交台。财务工作由公司代管,台财务处监督。这样的方案,在当时绝对是前所未有。
时间回忆,这对编辑部压力很大。
《东方时空》早上7时首播,中午重播,广告很少。杨伟光问孙玉胜这个改革方案行不行?请他们研究。
7个年轻人想了想后,向台领导回复:干!
时间说,当时《东方时空》体制、经费使用都是带有探索性的,“经费过去是实报实销,我们是带有承包性质的,按节目制作特点划定一个比实报实销标准低的经费制度,比较灵活,以前央视的节目没有包干。”正是在此基础上,《东方时空》成为国内第一个实施制片人制度的栏目,时间也成为央视乃至全国第一个制片人。
到今天,制片人制度已经成为电视媒体栏目最常见的运作方式。
也许,当时的孙玉胜、时间等人也没有想到,《东方时空》之后的收入是如此迅猛。
最开始,15秒广告2500元;大约半年以后提高到12500元;第一年就做到了经费自给。
当时间2001年离开的时候,栏目的广告已经达到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