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漂亮”的主持人
造就了一批“实力派”主持人,并且改变了中国观众固有的主持人的观念,是《东方时空》的另一大贡献。
当时,中国电视荧屏上几乎只有播音员,而没有明星主持人。
时间说,制片人有用人的权利,再加上社会招聘,让他得以挑选到自己所需要的主持人:能传达自己的观点,个人化表达。
而不似以前的播音员,仅仅是扮演传声筒的角色,没有自我和思想。白岩松以前给时间做策划,他的语言功底不错,王志以前也做过记者。
崔永元、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等这些年轻的主持人,除了都有自己的思想外,另一个共性便是“不漂亮”。
这一点,甚至引发过争论。
时间称,以前对主持人有种固定思维,需要形象好、嗓音讲究。因而,一开始,他也接到过观众来信,不接受主持人的形象,说崔永元长得难看,嘴歪。
甚至领导也找时间谈话,说议论太多了,是不是换个主持人。
“我说观众一时还不习惯,时间长了,这些主持人就会打动他们,给我一段时间,我会改变观众的习惯。”时间坦言,当时自己也顶着很大的压力。不过他说,自己很自信。
更多内容请见新京报……
□本报记者 刘玮 北京报道
-新观察
电视优势自东方时空开始
在改革开放以来30年中国电视的荧屏上,除了创办于1979年的《新闻联播》外,可以肯定地说,再也没有其他节目要比《东方时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
梳理《东方时空》15年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它像一架骁勇善战的战斗机,从创办时的《焦点时刻》到后来一直占据晚间黄金时段的《焦点访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舆论监督”,在全国到处刮起了“焦点”风、“访谈”风。《焦点访谈》一度成为各级各地官员晚上必看的电视节目,更让一些心怀鬼胎的腐败官员闻风丧胆。《焦点访谈》所带动的“舆论监督”潮流改变了中国媒体只有宣传的固有理念。
《东方时空》还像一个孜孜以求的播种机,在曾经的改版中,长达两个小时、六七个主持人的大型直播开启了中国电视“直播规模化”、“直播常态化”的序幕,这为后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创办开了先河。更为可贵的是,自创办以来,从《东方时空》之中不断孵化出的品牌栏目数不胜数,如《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面对面》、《高端访问》、《纪事》,包括目前的《新闻1+1》等等,都与《东方时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有《东方时空》创立的员工招聘制、制片人制、广告经费承包制等后来一度成为电视业界的主流规则。
《东方时空》还是一个无坚不摧的大熔炉,在这里先后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职业而又敬业的电视人,如目前已经升任央视副台长的孙玉胜、频道总监袁正明,还有白岩松、崔永元、敬一丹、水均益、张洁、时间、张潮汐、梁建增等等,正是他们创造了《东方时空》充满荣耀与光环的历程,而且目前他们作为领导力量正引导着中国电视向前进。
15年来,《东方时空》对于这个时代的记录就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历史,它不仅改变着中国电视自身,还改变着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以及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对于中国电视来说,《东方时空》促进了电视从娱乐工具到以新闻作为立台之本的改变,确立了电视在中国媒体格局中的优势地位。《东方时空》创办之后,电视新闻尤其通过电视评论参与社会、引导舆论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不少电视台开始逐步确立了“新闻立台”的理念。也是从1993年开始,中国的电视台从相对弱势的媒体开始超越平面媒体和电台,从而一路跃升成为强势媒体。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本来就很难,但《东方时空》改变了整个中国人看电视的传统习惯,可见其威力之大。从《东方时空》当中,观众看到了官员也是可以被监督的,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看到了平等与对话,看到了人性与理智,看到了变革的世界,等等,这些都潜移默化成为观众的一种行为准则和处世方式。
如今《东方时空》已遭遇到网络媒体兴起、同类栏目竞争激烈等种种现实,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电视栏目的《东方时空》成功担当了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记录者、见证者和宣传者,仅凭这一点,这个时代就应该记住它。
□张国涛(中国传媒大学讲师、电视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