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青年报:面对灾难不再把悲歌唱成赞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8日07:26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周欣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起森林大火。一起令193人葬身火海,5万人流离失所,烧过100万公顷土地,熊熊燃烧了25个昼夜的森林大火。

  当一场罕见的火灾正愈烧愈烈,令举国上下为之揪心不已之时,媒体究竟该如何对待它和反映它,没有任何书本或现成的经验可寻。

  这就是1987年5月14日摆在中国青年报记者面前的难题。

  此时,大兴安岭林场的大火已经整整烧了一周。中国青年报记者雷收麦、李伟中、叶研和实习生贾永整装待发,将要奔赴火场。

  临行前,报社同仁叮嘱他们:“切记,不要再把悲歌唱成赞歌!”

  听不见灾区呼天抢地的悲声,看不到灾难现场的丑恶现象。丧事当作喜事办,小灾小歌唱,大灾大胜利。惨绝人寰的大灾难,往往在记者们神奇的笔下,瞬间化为一曲曲共产主义的凯歌。这是当时新闻界根深蒂固的灾难报道的路数。

  曾参与这场报道,其后获得范长江新闻奖的本报记者叶研回忆,比如1960年前后的大饥荒,新闻媒体对饿死多少人只字不提,却连篇累牍地报道全国人民的“大无畏气概”和“动人事迹”。又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唐山市夷为一片废墟,可翻开报纸,满眼是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慷慨陈词。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幅漫画极具讽刺意义:一个人趴在巨大的报纸上,在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寻找着什么。漫画的题目是:“新闻在哪里?”

  “哪儿来那么多的‘赞歌’?我们再也不能不顾基本事实了!”临行前,本报国内部副主任杨浪与将要赶赴火场的记者达成共识,“要写就写大火映衬下的社会,以及社会背景下的大火。”

  “大家的认识很明确,灾难就是灾难。把灾难奏成凯歌,是灾难之上的灾难。”杨浪说。

  回忆起21年前的这段采访经历,叶研直言:“在此之前,国内新闻界从来没有直接或正面报道过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新闻界愧对历史!”

  本报记者尽管不是最早到达火灾现场,但他们却是坚持到最后的记者。

  时任本报实习生、后获范长江新闻奖的新华社记者贾永,至今仍记得那顶与4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同住的大帐篷。帐篷里的“住户”越来越少,最后就剩下他们4人。

  一天,在大兴安岭扑火前线,李伟中、叶研发现有人在旅游局招待所餐厅大吃大喝,就相继穿过伙房,李伟中推开3号餐厅的门,一桌人,一桌菜。叶研手中的相机闪光灯一闪,记录下“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一幕,随即,被以县旅游局局长为首的20多人拦住了去路。

  “就是这几个!”人群中有人指认,李伟中被人揪住,叶研背后也挨了几记黑拳。没法分清是谁干的,记者雷收麦遭到黑拳后胸闷气短,赶紧服速效救心丸。随后,他们被警方带进一间小屋做笔录。

  然而,这些没能阻挡他们在扑火前线收集情况的脚步。“当记者能说出几号消防车或哪位领导当夜几点在什么位置时,他的分析就有了事实前提。”叶研事后总结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