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进程
对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一些学者和著述,把它分为四个阶段:起步(1978~1982年)、快速(1983~1988年)、徘徊(1989~1991年)、高速(1992年以后)(张厚义、毛三元)。
中国私营经济产生于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消退的情况下,新旧交替,事物在往复中前进,成为许多改革的一大特点。私营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更是—种比较敏感的问题。它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但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影响,更具有决定意义。二十年来,中国私营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但是根据多种因素分析,又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和高速发展阶段
前面说过,中国私营经济开始是以雇工大户的形式出现的。当时没有确切的统计,到1988年,《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公布,1989年,私营企业才正式在各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关注,成为议论的热点,先是1981年对雇工大户的议论,1982~1983年,对安徽巢湖“傻子瓜子”、四川成都“杨百万”(杨祖培)的争论和石狮、温州“资本主义”现象引起的争论。实际上私营经济已经在大户或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的名下发展起来。
这时期,社会的争论引起高层的重视。1983年1月中共中央对超过规定雇请较多帮工的,指出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采取了“看一看”的态度。1984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讲话中就雇工问题,借“傻子瓜子”现象再次指出:“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这种“看一看”的态度,实际使私营企业又得以发展起来。
80年代后期,对农村雇工大户的研究已经开始,前面说过原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在28个省、市、自治区272个村37422户的调查,1984年参加新经济联合体的农户占总户数的3.2%,专业户占总户数的 3.5%,个体户工商户占总户数的4.4%。其中新经济联合体雇工经营的占调查户的51%,平均每个联合体雇工7.9人;专业户雇工共203户,占调查户的 0.55%,占专业户的15.7%,平均每户雇工4.1人。同期辽宁、陕西、安徽等省也都做了调查。1984年、1985年私营企业在这些地方都以30%甚至40%的速度增长。增幅快速增长,与这个时期银行对农村社队企业 (乡镇企业)的支持分不开。1986年国家对经济过热的势头采取了包括紧缩信贷、检查税收等措施,私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然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据国家工商局1987年底统计,雇工8个人以上的私营企业,全国约有22.5万户,雇工总数为360.7万人。另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统计,1988年底,全国私营企业30万户,其中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刘柯:《中国雇工问题研究》)。同样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的材料,1988年公布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后,1989年全国私营企业登记的户数为9.0581万户,从业人员 185.4万人,注册资本84.5亿元,总产值97.4亿元,销售总额或营业额33.7亿元。一般以198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的材料作为正式统计和研究问题的依据。
1989年春夏之交出现了“六四”风波,1989~1991年经济上实行治理整顿,解决经济过热和制止通货膨胀,同时政治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私营企业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社会基础加以批判,一些地方还审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是否参与和支持“学潮”,两年间,私营企业出现了明显消退,有的停业歇业,有的转为“集体”,有的缩小规模,有的转为股份合作制。河北省清河县是全国羊绒集散地,有私营企业1000余户,1989年下半年至1990年只剩了十几户。温州在1989年下半年加快了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1992年股份合作制企业达到2.2万户。在一些地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被查,业主被抓。温州、石狮、青江等地又被视为资本主义的温床。根据国家工商局统计,全国私营企业由1989年的9万户,1990年6月底降至8.8万户,年底又回升到9.81万户,1991年底微升至10.78万户。
从80年代初到1991年,私营企业在曲折中发展,意识形态、政治风云、经济体制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国私营经济要获得稳定发展,减少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第二阶段,1992~1996年私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这个时期,整个政治环境十分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后来的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明确坚持改革开放,解脱了姓资姓社的争论,树立了经济发展“三个有利于”的观点,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旗帜的重要性,强调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会议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系统论述,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是实践发展的总结,具有突破意义。它从理论上澄清了人们的观念,稳定了人心,增加了人们投资的积极性,全国私营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1992年,全国私营企业户数为13.9万户,从业人员231.8万人,注册资本为221.2亿元,1996年底分别为81.9万户,1171.1万人,3752.4亿元。1996年与 1992年相比,户数增长了5.8倍,从业人员增长了5.05倍,注册资金增长16.9倍。注册资金年增长率最高,与上年相比,1992年为79.8%,1993年为207.6%,1994年为112.8%,1995年为81.0%,1996年为43.1% (。十四大以来,各项政策进一步明确和实施,私营经济发展的政治和政策环境比过去大有改善。
第三阶段,1997年以来,中国私营经济同样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增速放缓,优化和调整结构势在必行。进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出现,继而是俄罗斯、巴西金融危机的发展,影响全球,也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突出表现为中国出口萎缩,降低了经济增长的一大拉动力——出口需求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中国低水平买方市场出现,使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各种经济高投入、低产出、重复建设造成一般产品生产能力和供给过剩的矛盾,突出地暴露出来。日用工业品、传统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甚至一般农副产品,销售大减,供过于求,加上城乡居民购买力增幅减缓,消费选择发生变化,使市场变得较前几年清冷。全国大城市的商场,不少陷入亏损、倒闭,继续存在者,利润下降,勉强维持。相反,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价格公道的产品,包括农副产品供给不足。世界范围和中国都出现了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期,对中国的企业,包括私营企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适当增速中进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前景将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