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开放30年之电视:从奢侈品到必需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9日02:15  第一财经日报

  与电视文化兴起相伴的,是文化门槛的降低、娱乐的滥觞、商业的介入。《渴望》、《正大综艺》、《东方时空》等名字的背后,一种新精神在鼓噪

  周舒

  编者按

  在余华的小说《兄弟》中,上世纪80年代是众声喧哗的开始。如果说改革开放后图书首度唤醒了人们沉睡的自我,那么在第二个10年,这个“自我”便借助电视,以大众文化的形式大行其道。

  当吕丽萍嘻嘻哈哈的样子赢得人心,当叶惠贤插科打诨式的主持风格成为教材,电视本身的尺度也在缓缓松动。这10年中,新闻调查节目、访谈节目、综艺节目、选秀节目、电视剧、纪录片等等,都试水电视,并且都找到了自己的观众、自己的位置。可以说,在如今我们熟悉的众多节目形式背后,是那个并未远去的时代的影子。

  虽然不像70、80年代之交,一批小说的出版会给人“春天来了”的惊喜感觉,电视的繁荣,可说是多年积累的成果。而在如今的电视人眼中,那或许也是一个让人感慨的时代。“万人瞩目”这种描述,只适于那10年;95.7%的收视率,也是那个时期才有的神话。与旧日相比它十分丰富,与今日相比它相对匮乏,正因如此,它让我们拥有许多“共同记忆”。

  在电视的映像中,我们笑过,我们哭过,我们真诚地诉说过。而在其后的10年,我们将看到这种诉说泛滥成网,让每个人无所遁逃。

  时光倒回20年,人们还在分房子,少有商品房,装修更是件时髦的事情。而那时的人如果能窥见未来,大概会对“电视墙”这类现在流行得如同常识的装修名词感到陌生和好奇。1988年底时,人们还在为一台电视机激动,而到1989年,长虹电视打响了价格战,抛开计划经济时代的定价。电视和老百姓生活之间的距离,从此变得越来越近。“最大的变化,是电视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凤凰卫视资讯台台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钟大年这样总结,“每户人家至少要有一台电视,到1998年,电视基本普及到了镇一级的地方。”

  电视普及率的提高,“让文化的到达面更广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这样评述电视的功用。在这个十年,普及了的电视告别了以往的精英启蒙角色,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也开始让人们“娱乐”起来。与此同时,广告逐渐变得无处不在,在尹鸿看来,这也“真正让中国成为一个商业社会”。

  电视文化催生大众文化

  如果说电视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奢侈品,整个90年代,电视已愈来愈成为生活必需品,电视文化也应运而生。“电视文化的兴起,大约是90年代初到21世纪头几年。那些年的变化是很大的。”钟大年这样总结道。尹鸿也认为,电视文化的发轫与90年代初的经济和政治背景有关,如果要找标志性事件,“应该是《渴望》,还有《编辑部的故事》”。

  “之前,电视以启蒙为主,有强烈的精英色彩。商品经济兴起后,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同时也重新回归了家庭,要诉说家庭。所以,《渴望》正好满足大家的要求。”尹鸿觉得《渴望》万人瞩目的原因,是人们对传统伦理和家庭观念的回归,而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剧起的作用非常大。”

  “《正大综艺》、音乐电视MTV……它们也是90年代在中国电视上出现,开始影响大众,从而形成大众文化。”尹鸿说。钟大年也对那一时期电视节目的剧烈变化印象深刻,“80年代到90年代初,不仅有《话说长江》这样的专题片,还有《渴望》之类的电视剧。以前,国内得买别人的电视剧,到那个时候,制作电视剧的水平提高了。”

  而回溯到1984年,让人们痴迷的是《霍元甲》这样的香港电视剧,甚至整个80年代中后期,占据各个地方台屏幕的都是香港和台湾产的电视剧。“香港对内地的影响,是80年代初,从广东开始的。”钟大年回忆道,毗邻香港的广东,能够通过自己装天线收到港台的“靡靡之音”。

  “有个说法叫‘拔鱼骨’,就是把人们自己装的天线拆掉。但是挡不住。广东就开始自己试水改革,制作综艺节目。那是和我们传统概念中的联欢会不一样的节目,内地无法想象的那种节目,和香港竞争。用那会儿的话说是‘斗争’。开始完全竞争不过,后来渐渐起来了,大约1997年、1998年以后,就不再有‘斗争’了。”

  钟大年所说的“斗争”催生了广州电视台的本地综艺节目:《万紫千红》。那是1981年,而《正大综艺》这个全国性的综艺节目的诞生,则是9年之后的事情了。在尹鸿看来,完全成长于商业环境的香港电视业,竞争激烈,“带来的是一种完全商业化的电视文化,对内地电视有商业化、娱乐化的影响。”

  在大众文化随着电视文化的丰富而如火如荼之时,文化的精英色彩也被削弱了。在80年代,改编自名著的电视剧《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以及大型专题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都有强烈的精英色彩,很讲究“教育意义”。而到大众文化泛滥,节目的追求就逐渐变成了“寓教于乐”,乃至“娱乐至上”。

  “文化的精英性被电视消解得很厉害。”尹鸿评述道。但同时,电视也给更多人带去了文化,“电视是通向文化的一道门槛。90年代这道门槛比过去任何一段时间都更宽更大。”电视和电视文化的普及,有双面的影响,“一方面,电视让更多人享受到文化,但反过来看,文化的创新度、反思性却下降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