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东莞创业的台商叶宏灯在打拼了10年之后,他的企业也已有了速度惊人的发展。
采访:
叶宏灯:我当初是用一条生产线开始,25个人开始,25个人。但是等到10年之后,我建立10个工厂、12000个工人。
解说:但此时,在叶宏灯的心里,已经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创业梦想。他的愿望,是在东莞
办一所台商子弟学校。
采访:
叶宏灯:在我1995年正式当东莞台商协会的会长的时候,其实我们面临到两大关键的问题。一个是死亡率非常严重,都是属于30到50岁之间这批中壮年人。
记者:是因为什么原因死?
叶宏灯:因为,都是过劳死。心脏病、脑溢血、高血压,这都是过劳死的关键因素。过劳死,我们当时花了很多的力气来解决这一块,希望降低这个死亡率,而且成效不张。后来,我们才发现到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他生活不正常。所谓不正常,还是他家庭因素没有来。太太没有来,孩子没有来。当时教育不能解决,教育并不能解决这一套的问题。所以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当时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有一个措施,就在说如何去吸引台商的家庭能够来这边稳定下来。其中最受关键因素就是学校,当时有这个想法想建一所学校。
记者:你们对这个学校的期望是什么样的?
叶宏灯:我们很单纯,我们只想说办一所学校,找几个老师,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在这边念一两年书。然后假设回到台湾去,就能够跟台湾的学校接轨。我们当时很单纯想到这件事。
记者:在你们有这个想法之后,建校的想法之后,你们对建这个学校心里有多大把握?
叶宏灯:其实当时是哄台商的。
记者:怎么讲
叶宏灯:我们根本没有任何把握,我们也不认为中央领导人会容许这所学校成立。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叶宏灯:有一次我就回台湾去,问台湾有关的负责人。我说,假设大陆有一个生意人要在台湾设一所大陆学校,你准不准,他说很难。我说是啊,当然很难。因为这种事情非同小可,尤其是国民教育这一环,自古以来都是属于最关键的。大家在这种初级的教育,是基本的教学,是最关键的一环。所以国家领导人能够容许这所学校,其实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解说:在国台办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2000年9月2日,大陆第一家台商子弟学校——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正式开学。8年时间里,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台商子弟,已经由最初的100多名增加到如今的近1800名。这所学校的建立,为工作生活在东莞和周边城市的台商们解决了子女教育上的后顾之忧,更多台商也因此举家搬来东莞。
采访:
叶宏灯:我们在1999年11月3号奠基典礼的时候,这边有一千多个男的台商的,在这边做奠基典礼。当时国台办的唐副主任亲自下来做奠基。第二年,2000年9月2号,开学典礼的时候就携家带眷。以前是一个男人,第二年开学典礼的时候就是携家带眷,一家人都来了。这几年有很多老人家,爷爷奶奶都来接孩子。这种情况之下,顶多八年多的时间而已。从当初的那种景象,一千个男人在这个土地上的景象,到今天老人家孩子都来这块土地上。你说这个还不叫融合,还不叫统一吗?这本身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记者:您是以前在哪个学校教学。教师:我以前是在台湾的幼稚园,然后来这边跟随董事长第九年。
记者:从台湾过来的?台湾女老师:是, 是。
记者:来这边生活得还适应吗?
台湾女老师:还不错啊!吃喝玩乐什么都有。
记者:那等于是这里很多的教学的方式都已经从台湾直接搬过来的?
台湾女老师:对,对。但我也很欣赏陆老师的带领方式,就是我们互相协调。
记者:你们现在等于一个班,是大陆的老师还有台湾的老师一块来配合是吗?
台湾女老师:是
记者:您是做什么的呢? 在这个班级里教什么的呢?
大陆女老师:我是带小孩玩数学游戏啊、体能游戏啊, 教他们玩。还有一些生活常规,配合台湾老师。
叶宏灯:我们常常讲这个学校是一所大爱的学校,集合各个团体、集合各个领导人,非常大爱的学校。所以学校本身就是用感恩、惜福、大爱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其实有它背后的背景因素在里面。
记者:您希望通过这些字让孩子心中记住什么?
叶宏灯:我们在我们学校的主楼,科技楼的三楼,我们有一个中华文化馆。中华文化馆我们有一个典范墙,就是从炎帝、黄帝,一直到孔子、孟子,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典范人物,我们形成一个中华文化馆。我们要让孩子很清楚知道,你来自何方!我想我们在学校里面,我们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就是如何把我们这五千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的底蕴
一点一滴地灌到孩子身上去。这个学校的学生非常特殊,未来他绝对是两岸和平的种苗,在这里面。所以,其实我们也朝着这个方向培养我们的孩子。为了整个民族的未来,所以这个也是一种种苗在。
同期:
老师:大声念一下,预备起!
学生:救
解说: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面对复杂的形势,转型升级这个词开始频频出现在一些港澳台资企业聚集的城市。在距离上海不到一个小时车程的江苏省昆山市,如今聚集着港澳台资企业4200多家,其中台资企业占有着很大比重。
采访:
江苏省昆山市副市长 黄健:我们最近提出台资转型升级,让台资企业怎么在创新这个方面提升它的优势。所以我们最近设立了六个组,专门从金融、财税扶持,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创新环境、 清理税费等等这方面支持台企的转型升级。我们感觉到政策层面上,昆山市委市政府就经常提出,包括今年已经推出了三个政策。一个是普惠的,也可以讲是一种集中出台的,就是关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若干意见。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台资企业,为它提升产业水平来量身定做的,关于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一共有五大方面,28条政策。
记者:很具体。
黄健:很具体。还有第三方面,最近出台了这个可能是锦上添花的,叫做扶优扶强。我们排出20到30家龙头型的、规模型的,要在行业中领先的企业扶优扶强。这些方面的政策,从各种生产要素上面进行扶持。包括它的资产重组也好,包括它的营销,营销增长一定的比例,产生的地方贡献份额,我们奖励给他。不能叫返回,叫奖励给他,帮它进一步做大做强。尤其从我们现在来看,国际环境这样变化,这些龙头企业一定要支持好。这样才能保持我们昆山的外贸,不能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
解说:面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关部门出台了包括微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等等一系列扶持港澳台资企业的措施。国务院台办也提出了帮助和支持台资企业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九项政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持续发展。台商们又如何作出选择呢?在广东东莞一些人选择了离开,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面对。年逾七旬的台商齐希哲认为这场危机恰恰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一次新机遇。
采访:
台商 齐希哲:以前两年我们都很忙碌,就是生意也比较好,就是我们24小时在作业。这次刚好是在一个经济形势不好,我们也会受一些影响,脚步慢下来。其实脚步慢下来不见得是坏事。有的人脚步慢下来,就放假了、回家了。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样做,我们应该要反过来考虑,我们还要把他们多做一些培训的工作。以前我们没有做到的一些事情,要升级,这是我们必须要这样做的。所以我们就趁这个机会,把我们这个体系看准了变过来。但是不可能说,三个月、两个月它就奏效。但是已经开始在改变了,你心里就有信心了。
解说: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更多的台商选择了希望和信任。改革开放30年来,港澳台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更输入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促进了许多领域的观念更新。同时,他们也分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累累果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演播室: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台商在大陆所走过的足迹,促进了台湾产业的转型,同时也为大陆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第一拨以轻纺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第二拨以石化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第三拨以电子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活动历程,不仅密切了两岸的联系,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同时它也成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最具活力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