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02:31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下互动:

  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

  □在一个有着长期中央集权传统的大国推行民主,上下结合才是正确的道路

  □没有党内的民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句空话

  记者:有人认为,中国民主是由上至下推行的。只有先从高层搞民主,才能健全民主。

  俞可平:近代以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不止一次地尝试所谓自上而下的“民主政治”,其教训值得认真思考。在一个有着长期中央集权传统的大国推行民主,上下结合才是正确的道路。必须上下互动,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同时进行。

  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是现阶段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两大重点和突破口。基层民主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政治权利,是全部民主政治的基础。党内民主是权力核心层的民主。通过发展基层民主,使民主逐渐向上推进;通过发展党内民主,使民主从权力核心向全社会推进。这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路线。

  记者:说到基层民主,国外强调自治。我们的村民自治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俞可平:是的,1998年,我国通过村委会组织法。农村逐步实行村民自治,国家权力机关不再直接管理农民事务,村干部完全由村民自由选举产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居民平均参选率在80%以上。2007年底,建立了61.3万个村委会。中国13亿人口,8亿是农民。这个制度相当了不起。

  记者:2008年3月,南京市16名市管副职干部通过电视演讲答辩,竞争4个正局职位。说到党内民主,老百姓对干部选拔任用过程比较关注。

  俞可平:差额选举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之一,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1987年,差额选举首次进入十三大,并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十七大,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中纪委委员都采用差额预选办法选举产生候选人名单。近些年,差额选举,在地方干部选拔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共产党拥有7000多万党员,聚集了广大的社会精英。没有党内的民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句空话。我们通常说民主有四个环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30年来,党内民主在上述四个方面都有不少创新和突破,例如,逐步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党委重大事项的票决制、领导干部的公推公选和竞争上岗、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两票制”选举、纪检巡视制、党务公开制度、党员领导干部问责制,等等。

  民主增长:

  要突破不要突变

  □罗马不可能一夜建成,中国的民主发展将是一种“增量式”发展

  □中国民主政治将沿着三条路线稳步向前推进

  记者:在民主发展的方式和路径上,我们有哪些经验值得肯定?

  俞可平:这方面的经验,同样是30年民主存量的一部分,值得总结。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论断,把民主建设纳入法治轨道。这些年,我们搞改革,“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也是个好经验。

  记者: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民主的期望值很高,有人期待民主政治一蹴而就。

  俞可平:罗马不可能一夜建成。基于对民主发展模式的认识,我提出了增量民主的概念。中国的民主发展将是一种“增量式”发展。中国的民主改革将以存量为基础,即以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为前提。发展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要与既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中国的民主政治将在渐进发展中有所突破,它不能离开先前的历史轨道,不可能发生整体的突变性改革,但在某些领域将不时会有一些突破性的发展。

  记者:“增量民主”这个提法颇受大家关注,您有更具体的设想吗?

  俞可平:以一个学者对政策的判断,在可见的将来,中国民主政治将沿着三条路线稳步向前推进。

  第一,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民主,是推进中国民主的现实道路。

  第二,逐渐由基层民主向高层民主推进。一些重大的改革将通过基层试验,逐步向上推进。

  第三,由较少的竞争到更多的竞争。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民主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俞可平:民主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美国国土面积和我国差不多,人口是我们的零头,文化传统不一样,国情不一样,民主的模式也不一样。

  中国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但我们不排斥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国家在政治文明方面的优秀成果。事实上,我们很注重吸收国外的民主经验。民主就是个外来词汇。这些年,像行政部门的“一站式”服务、听证会、论证会等,都是从西方学来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