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内部发行”与210万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3日04:08  信息时报
  

  当时,这本书非常敏感。第一,它是台湾作家写的;第二,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观念上的批判,当时在大陆还没有这个氛围,要冒一定的政治风险,当然这个政治风险不只是牵涉我个人,主要是出版社。

  当时花城社在全国是领风气之先的,有几个重大举措:一是社办期刊,以《花城》《随笔》为代表的杂志发了大量伤痕文学,直接反映“文革”,人道主义,每发一篇都会引起很大争议和轰动。第二是最早出港台书,如席慕容的诗集,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等。第三是最早跟香港合作出版,和香港三联书店合作出了《郁达夫文集》和《沈从文文集》。另外“海外文丛”引进了一批西方的文艺理论。花城出版社本身比较完整的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主题,率先在全国出版界打响第一枪,当时文艺界有这种气氛,从业人员也有敢为人先,敢冒敢闯的精神。

  出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考虑既要思想解放,也要注意避免引起思想混乱,所以想了很多办法。首先在内容上把了关,比如把纪年换成了公历。去掉了一两篇写“文革”的,毕竟柏杨不是亲历“文革”的人,他的说法未必就是稳妥的。正文前还有个出版说明,明确说明了这本书“作为内部发行,仅供有关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参考之用”,在书尾版权页上也加了4个小字:“内部发行”。当年的内部发行是指新华书店直接对相关部门的征订,销售地点在北京路的古籍书店二楼专柜,要有单位证明才能买。在书的封面设计上也花了心思,上半部是一片蜘蛛网,下半部是一张被烧焦的石狮子照片,想传达的寓意,是拨开老旧传统的蜘蛛网,焚烧掉腐朽的残渣。当时石狮子烧焦的效果是真把照片点燃后用玻璃压灭制造出来的。1988年我去西安见柏杨的时候,他对这很满意。

  第一版的征订数是280万册,我们又惊又喜,但又有点担忧。我们想还是稳妥些,不到两个月印了两次,最后是210万册。所以后来有批判说我们向钱看,我说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止印210万了。

  “假检讨,真反扑”

  出书后,当时的省委书记连夜把我们社长叫去了,当时他在办公室里,几乎拍桌子了,他说,“我就不是丑陋的中国人”。它对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挺大的,“丑陋”,怎么能跟“中国人”连在一起呢?这是犯忌的,从来都是“伟大的中国人”,“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怎么会是丑陋呢?所以要开批判会了。

  得知要检讨后,我花了一个晚上做准备。那次是我这一辈子第一次为出书而作检讨,也是唯一的一次。当时还是很紧张的,妻子对我说,如果因为这本书你要坐牢了,我给你去送监饭。批判会是在德政南路的一个招待所开的,大概六七十人,出版界副处级以上的人都参加了,主持人一开始就说,“这本书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完全是对中国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一种污蔑。花城出版社是一切向钱看才会出这样一本书”。我的检讨,首先对这本书造成的影响感到抱歉,也讲了这本书的出版过程,接着就讲道理,比如说,这本书的主题就是“丑陋的中国人”,在这个命题下要讲好话,不太可能,中国人的伟大说了几千年了,在这个大前提说说中国人的不足,也应该可以。我还引用了毛主席的话,“毛主席也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伟大文化里也会有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是矛盾的普遍原理”。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有开放的胸怀和气度。后来一些出版界同仁说我这个检讨是“假检讨,真反扑”。(笑)

  我当时的确是有使命感的,心底明白,这个事我没有做错,但也知道,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允许人们在思想方面有反复,对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给柏杨送去3200元稿费

  书出了以后,没法和柏杨联系上给他稿费,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1987年春节,我们在《羊城晚报》上登了一则广告,当时的广告词一行大字:“花城赠你一枝春”,下面是问候广大读者和作者,让多年没有拿到稿费的作者尽快跟我们联系。当时我们把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也镶嵌在名单里面,这既是一个和作者联系的信号,也是想表明我们仍然认为“柏杨这本书并没有什么问题”,想“顽强”地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立场和看法。

  后来一直没有动静,直到我看到报纸说柏杨到西安看他女儿去了,就主动跟社里提出要给柏杨送稿费。那时算出来总共才2900多元,我觉得挺拿不出手的,但社里又说规定是这样的,没有办法。后来就从我们编辑部的“经费”里再凑了一些,一共3200元,我给柏杨送去了。我在西安陪了柏杨和张香华夫妇两天,柏杨很高兴。1989年我曾专门去北京等柏杨,想把他的书都签约下来。谁知道柏杨最终未能成行,后来我也调离了花城,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丑陋的中国人》捅到了传统文化的根子上,而且是用很通俗易懂的方式。现在重读,还是觉得很有冲击力,经得起历史检验。比如现在是金融海啸,它会提醒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对全球最好的帮助,不要得意忘形,那也是闭关自守的另一个极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