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财成“全民运动”
长期以来,许多老百姓都认为,理财是企业家、生意人的事,与普通的工薪族没有关系。但现在“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国,理财正从“少数人的游戏”逐步发展为一项“全民运动”。
回想一下,人们的理财观念的形成就是眼前的事。近年来,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以及媒体举办的一场场理财报告会,现场的感染力,加上连篇累牍的报道,加上身边活生生的例子,“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生活需要理财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随着百姓理财意识的觉醒和需求的增加,投资渠道也日益丰富和多元。从昔日单调的存款,到股票、债券、基金和保险产品,再到期货、房产和黄金,人们甚至可以通过购买QDII间接投资到境外资本市场中去。
银行忙什么,忙着把有财富的人士团结在周围。他们忙着培训理财师,成立理财工作室。在营业网点从开辟VIP贵宾服务厅,到成立财富中心,从硬件到软件,私密性的理财室、人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的财富方案、专属的理财产品……一切围绕着客户转。
保险成了“必需品”
30年前,商业保险市场刚起步,人们连保险都不了解,不知保险为何物,甚至闹出笑话:以为卖保险就是卖保险箱。而现在,一个合适的保险计划成为个人和家庭理财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招商银行济南分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蔡其根说,“银行单纯卖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提供给客户一个完善的、个性化的财富规划方案,保险计划必不可少。”
一个专业的理财师在讲财富规划时,“他会说,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要给他(她)买上足够的保险,覆盖人生面临生老病死的风险。”无数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生活不能没有保险。“保险营销员不是推销的一份保单,而是推销的一份责任。”人们越来越接受这一观念,对保险从不理解,到主动购买,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说明了我们的保险观念正在改变。
保险公司瞄准了个人经济活动,现如今,险种也不仅仅局限于寿险、车险、人身意外险等,个性保险已经覆盖到了各个领域。“经营管理人员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绑架及勒索保险”、“信用卡失窃险”、“养犬人责任险”、“酒后驾车险”、“婚姻险”、“家佣险”,尽管这些个性保险的销量不比传统的保险品种,但这不能不说是保险市场越来越成熟的一个体现。
金融名词学不完
十年以前,大家与银行打交道并不多,普通的居民知道的金融词汇也就是存款、取款、定期、活期,零存整取、利率、利息等,而近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无论你处在热闹的都市还是偏远的农村,你都能感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影响。而金融新名词扑面而来。
与你个人有关的金融名词不胜枚举:双币信用卡、个人结算账户、股票基金账户、人民币理财产品、个人征信体系、信用不良记录……健康险、分红险、万能险、车险、意外险……
ATM(自动柜员机)、DCM(自助存款机)、POS(刷卡消费终端)……这些金融设备由于大家常用,大家谈起来就往外嘣英文字母。以前,许多金融名词以前只是学金融专业的人理解。
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加,不知不觉中,股票、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进入居民家庭,人们需要学习金融的知识更多了,利率的涨跌,股市行情动荡、汇率利率变动,总是事关我们的钱袋子。所以我们开始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金融无处不在,金融就在我们身边。学习金融,驾驭财富,我们乐此不疲。
数说巨变
金融资产从1978年的1151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7年的83.8万亿元人民币;金融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7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70万人。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总额从2003年的27.66万亿元,增长到2007年末的52.6万亿元;
我国的上市公司由1990年股票市场创办初期的10家,增长到 2007年的1550家,股票市场年筹资额也由1991年的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450亿元;
全国债券托管总量由1997年的4780亿元,增长到2007年末的12.33万亿元,债券品种由1997年的43个发展到2007年的997个;截至2007年,参与同业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717家,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额达到10.6万亿元;
保险业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全国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达到2007年的7035.8亿元,增长1500多倍、年均增长超过30%,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