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差距仍是最大问题
《望东方周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教育结构直接影响到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政策的制定。直到今天,这种城乡间的差距依然极为明显,希望工程还要继续多久呢?
朱永新:希望工程本来是不应该发生的。《义务教育法》1992年颁布,国家规定了所有适龄儿童都应该受到教育,只是各级政府有没有履行职责的问题。希望工程在政府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工作,是应该肯定的。在下一轮工作中,多一点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全面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的国家承诺,就该让西部农村、边远山区的贫困学生,不仅要免收学杂费,住宿和伙食费,学习用品补贴费用,也应该由国家来承担,这是国家财力完全可以做到的。
《望东方周刊》:2008年9月1日,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珠海等地甚至出现12年义务教育。人们认为“教育公平从此开始”,这是否意味着城乡差距问题正在彻底解决?
朱永新:政府如何对教育加强投入?连河北一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滦平县都可以通过地方财政支撑实现12年义务教育。国家财政现在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是3.01%,并没有达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的4%的要求,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更是没法比。
周洪宇:国家要为义务教育全免费埋单,到底需要多少钱?这个我清晰算过,为所有义务段学生全免费需要1800多亿元。现在我们国家有这个财力来承担。
当然,城乡差距由于历史原因不可能一下子彻底解决,比如学校师资与布点,都需要时间。这不仅是城乡问题,城市里面“择校费”的盛行,就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平衡。
“因材施教”是教育公平的最高层次
《望东方周刊》:3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共为国家输送了1亿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职业教育在我国似乎仍然“不入流”,国家重视不够,社会认可度也仍然很低。
周洪宇: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投入少,条件差,生源差,师资差,质量也差。职业学校一般也被认为是社会下层就读的学校。对于职业教育,从国家到社会的确都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因材施教”是教育公平的最高层次。但教育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许多教育问题是由社会问题产生的,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在教育上做文章。
比如美国,竞争激烈的名牌大学一般通过学生申报的资料逐一审查录取。审查资料一般有学生成绩、高中教学质量评估、推荐信、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特殊技能和受奖证明、人品和领导才能等。
高中的学期成绩至关重要。推荐信一般选择所教过的老师或长期共同生活过的人写。学生必须有参加社区活动的经历。学生的特长不仅是体育和文艺才能,还要在写作、商务、组织、计算机等不同领域体现。既重视学科成绩,也重视非学科类社会贡献和荣誉。服务意识、关心他人、正直、诚信、合作、组织领导才能等人格、人品备受重视,这要在命题作文、推荐信和自我介绍中充分展现出来。各大学聘用专职人员审查报考学生材料,教师因教学繁忙而一般不参加审查工作。被聘职员大量阅读申报学生的资料后作出评价,决定是否录取,有争议的学生交给大学审查委员会。如果可能,还会有老师对学生进行面试。
但在中国,环境还不成熟,整个社会的诚信、法治还需要不断建设。-
访谈对象: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