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国家的拯救行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9日09:34  《小康》杂志

  这是一次集体的应战,没有谁能独善其身,艰难时是变革与崛起的最好时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危机之下,我们能 否应对得当。

  采写/《小康》记者郭芳

  特约撰稿人宋近双

  这是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天。

  被称为“百年一遇的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中国经济 影响进一步显现,生产减少,增长减少,就业减少,薪酬减少……无疑,我们面临着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在这个漫长的冬天里,我们的国家第一次集体性地应对世界性的经济萧条,适应危机下的生存,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 。

  此前10年,人们习惯了在景气的经济增长中决策和行动,甚至在一年以前,人们还以为这种繁荣将无限延续。但这 一次,市场的萎缩超出了人们普遍预期。繁荣的思维惯性必须嘎然而止,代之以萧条的逻辑,以应对市场将出现的更坏的可能 ,以及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企业被迫开始一次艰难而又意义深远的集 体转型,国人的职业前景与财产出路也在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

  这是一次集体的应战,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倘若应对得当,未来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中国经济将重新洗牌,畸形的经 济结构有望得以纠正;活下来的企业逐渐摆脱在全球产业链条中低端、被动的角色;经济发展的动力发生变化,行业的排序也 发生变化,社会财富面临重新分配,无产者的光荣与梦想得以期待。

  另一个局面或许同时出现,在生产力和社会财富遭到严重的破坏之后,全球范围的政治经济格局将会改写。有人预测 ,发达国家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衰退期。作为一个正在进步中和处于上升期的大国,中国能否抓住机遇提升自己的位置,成 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艰难时是变革与崛起的最好时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危机之下,我们能否应对得当。

  每一次的危机总能凝聚这个国家,这一次也不应例外。

  这个春天或许要晚一些,但终归与冬天结伴而行。

  企业活着就是胜利

  危机已经降临,企业自救是当务之急,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这是长三角一家企业的内部公告,公告要求务必增 收节支。在未来这个不确定的寒冬里,一切庆典取消,出国考察、国内旅游、参观取经之类的活动一律暂缓办理。

  老板对他的高级管理层说,“我们一定要把问题想得更复杂一些,把后果想得更严重一些,把措施一定要想得更严密 一些。”

  在前10年中,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那些在经济景气中成长起来并且几乎从未经过经济衰退的企业主们正在 从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中深刻体味着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

  2007年下半年以来,广东、浙江、江苏出口加工企业普遍遭遇困境,一些中小企业破产、倒闭的消息开始传出, 更多的企业开始减产、收缩规模。进入2008年,企业倒闭的消息越来越频繁地传出,与此同时,外部需求的放慢对这些企 业的冲击已经从中小企业的倒闭蔓延至大中型民营企业的危机。

  “现在的根本问题是保生存,保生存的落脚点是保财务链,其他一切都要让路。这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企业危机、 经济危机的唯一选择。一般来说,企业倒闭就是倒在财务链上,财务链出了问题,企业生存就有问题,多年的心血都要付诸东 流。我们一定要想到,在紧要关头五百万、一千万能救一个企业。我们一定要资金链至上,确保财务的安全。”他不厌其烦地 对他的下属强调。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赶紧召开全系统电视电话会议,告戒央企要捂紧钱袋子,准备过紧日子,对新增项目建议最好不 要轻举妄动。

  当珠三角、长三角出现企业“倒闭潮”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之时,地方政府的官员说,企业“倒闭潮”并不存在。浙 江省高调否认20%中小企业倒闭传言;广东省披露,全省1-9月企业关闭总数仅为7148家。此番举动向外界传递着这 样一个信息:政府仍有能力将企业危机控制在一定边界之内。

  来自广东省中小企业局的统计显示,在过去的九个月里,东莞这个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最大受益者成为了外部市场和经 济动荡的直接受害者。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说,“金融危机的影响才刚开始显现,明年上半年会比今年困难”,但他认为人们 过度夸大了当地的企业倒闭的情况。

  近两年,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是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双转型。“东莞每年都有800到900家企业倒闭 ,这是正常的。”

  在外向型经济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东莞已经在为艰难而痛苦的转型做准备。他们将希望寄予了本土经济的发展,政 府大力扶植本土经济的成长,鼓励引导民营经济进入第二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目标是培育像深圳华为那样的企业。

  但显然,他们距离这个目标有些遥远。这一次危机,必然加快转型的脚步。

  进入2008年,为了控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中央政府猛然刹车,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劳动保护、汇率变化 、出口退税、利率调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之后,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小企业措手不及。

  面对这场金融危机冲击,在整个珠江三角洲企业生产经营普遍比较困难的时候,深圳的情况要好些。“深圳为什么相 对要好一些?就是因为产业升级抓得早,自主创新抓得早。”温家宝说,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

  事实上,那些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和品牌的大企业仍有充分的回旋余地。面对尚不见底的金融危机,一些大的制造业企 业正想办法通过降低成本或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更有一批企业不惜巨资开发高科技产品。

  中国企业必须脱离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向更高处转型与升级了,这是唯一的出路。

  国务院已经决定“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这笔钱将被 用于支持企业购买新设备来进行产品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广东正在实施“双转移”政策,为了提高广东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也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 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安排五百亿元人民币,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使珠三角地区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劳动力 素质明显提升,从目前的区域发展不协调、人口结构素质不够优化等难题中走出破解之路。

  政府显示出“保经济”的巨大决心

  当2008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急剧下滑至9%的时候,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决策层的预期 。9月份以后,经济下滑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也是自2005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人们担心,第四季度的经济 增长或将跌到近些年的最低谷。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国务院密集地开会,针对全国经济形势进行部署,为多年来罕见。

  10月17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第四季度经济工作,将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由“一保一控”转为“ 保字当先”;

  10月21日,国务院再开常务会议核准一大批基建项目,发出“防止经济滑坡”的预警;

  11月5日,第三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这是国务院常务 会议在一月内连续第二次针对全国经济情况进行部署。此次会议将“保增长”改为“促增长”,明确提出刺激经济的10条具 体措施,计划投入4万亿,经济刺激力度10年未有;

  11月19日,研究部署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期间国务院还召开省部级首脑会议,要求实施“国十条”措施“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发改 委、央行等各大部委亦紧急部署。

  11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政府已经显示出“保经济”的巨大决心以及紧迫性。8%成为了一个心里底线。

  “我们不希望出现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局面,因为那样会对我们的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恢复工作也要付出更大的 代价,不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经过多年两位数的增长,如果低于8%的增长率也会成为硬着陆,继而加剧社会压力。而过去30年的改革经验也证 明,中国的GDP增长率在低于8%的时候,容易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经济萧条、企业倒闭、失业加剧、社会矛盾集中出 现……决策层相信,中国至少保有8%的增长率才能避免社会的压力。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应该在微观上推出一系列帮助中小企业的具体措施,才能帮助中国经济渡过难关。

  一方面,中国企业必须主动转型和升级,逐步争取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更为有利的地位,以避免能源资源的巨大消 耗与浪费;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又必须强化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所获得的“世界工厂”局部优势,以保持中国庞大经济体的 高速增长和稳定就业。

  11月,温家宝分别奔赴珠三角、长三角为中小企业打气,强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 难问题,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支持中小企业实行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这一切都发生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宏观政策提前定调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这是中 央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的调整,堪称史无前例。

  中国上一次运用积极财政政策是10年前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并一直延续至2002年,之后逐渐淡 出,在2005年转而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同样在10年前,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中国应 对亚洲金融危机和拉动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后,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地回收流动性和紧缩银 根。至2007年年底,为抵御的通胀压力,中央提出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10年之后,财政政策再次从“稳健”转为“积极”,并首次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决策层迫切地要营 造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

  于是有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以及一个庞大的4万亿元投资方案。这4万亿元的庞大计划囊括了包括 保障住房、基础设施的建设、灾后重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在内的十个目标领域,几乎覆盖了所有,像一份圣 诞老人的礼物清单。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中国最近推出的规模创纪录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足以确保中国 经济实现8%至9%的较快增长。

  这是一次较为全面的经济刺激政策。虽然这4万亿的救市计划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出口退税,投资与 出口仍占了相当的比例,但用于刺激内需改善民生的比例已经比1998年大大提高了。

  1998年,中央发行国债9100亿,基本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1998年的调控相比,这一次显然更注意对 消费的实际拉动。

  内需不振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致命问题。在中国,人们因为自我提供保障目的的储蓄约占国民总收入的40% ,这就严重抑制了国内需求,迫使企业更加依赖出口。倘若民生依然得不到明显的改善,社会保障水平依然低下,贫富差距以 及社会分配得不到很好的调整,那么,老百姓依然紧紧地抓住钞票。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与出口的畸形模式将难以改变 。

  一份旨在扩大居民收入、刺激国内消费的方案正在由国家发改委紧张起草。据悉,方案涉及调高个税起征点、建立对 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提高住房货币补贴的标准等数个领域。

  不难看出中央试图纠正畸形经济增长方式以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稳健所作出的努力。显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 仅需要时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时间来对这种社会保障体系产生信赖,从而改变的储蓄习惯。

  在4万亿救市计划宣布之后,林毅夫说,这是中国在当前的特定时期对世界经济作出的最大贡献。

  中国推出的刺激经济计划所展现的影响力显然是不容忽视。人们开始关心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话题:当西方世界仍深陷 于金融危机时,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会作何转变?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中国未来不再是一个提供廉价产品的国家,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发展方向。

  一个社会顽强的复员力和成长力

  “穷人家为了省钱度日想出的种种妙法,说来真了不起。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动手卷纸烟,要不就抽‘ 翅膀’牌(一角钱一包);为了省电,改用25瓦灯泡。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 包。妇女们把旧被单剪开再把两边缝接起来,这样就把中间磨损的地方分移到两边去了;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这样 在邻居太太面前就不显得寒碜了——其实邻居手头一样紧,恐怕采取的办法也是一样。许多人家把收到的祝贺圣诞的卡片保存 起来,明年好改寄给别的朋友。”

  这是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所描述的美国人大萧条生活景象。1932年,这是大萧条时期最惨的一年。 之前的3年,美国经历了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在谈论当前这场金融危机的时候,自然地又与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相提并论起来。

  国际劳工组织(ILO)的评估,“到2009年年底,失业人口将从2007年的1.9亿增加到2.1亿”,这 是“(全球失业人口)历史上第一次突破2.1亿关口”,也是10年来全球失业人数首次突破2亿人。

  “现在从全球的局势来看,供求是一个非常大的矛盾。我们每年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大约有2400万,但是实际上 能够安排的大约也就在1200万左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特别强调,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裁 员和农民工返乡的热潮。“但是目前的形势还在进一步的发展,农民工返乡也在逐渐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个人面临失业而导致的生存问题。林毅夫提醒,防止金融危机演化为“人的生存发展危机”。金融危机 令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那些国家中的低收入人群,经济增速下滑可能给他们带来“生存发展危机”。

  这真是一个现金为王的时代。跟企业一样,个人和家庭也捂紧口袋过日子了。

  实际上在更早的时候,人们已经未雨绸缪了起来。悲观的情绪始于股市的暴跌,从6100点到1678点,超过7 0%的股票和基金资产已经蒸发。随后是楼市下滑,一些在过去两年内以高价买房的人开始担心,房价如果持续下跌,银行的 房贷将会超过房屋的市价,自己有可能沦为负资产。如今,从中小企业蔓延到大公司的减薪甚至裁员,让一些人开始为生计精 打细算。

  多坐公交、少打车,少下馆子、多做饭,少逛街、多读书,努力工作、不跳槽,早结婚、晚买房……每况愈下的经济 形势,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我们在近十年的经济繁荣中形成的习惯。

  改变不免带来一些小小的痛苦和不愉快。但普遍的遭遇也让人们获得了些许心理上的平衡,普通人并不十分恐惧生产 力和社会财富的破坏,相反,他们期待着危机之后的新一轮财富分配。

  手中持有一些现金的人开始了财富规划的战略性考虑:等这轮大跌之后,在低位购买便宜资产,包括房子和股票。

  一些原来已经变得遥远的目标突然间清晰了起来,比如,房子。因为疯狂上涨的房子几乎放弃了购房梦想的人最近开 始密切地关注房地产的行情。但在全国其他城市出台救市政策后,依旧延续了全国性的市场观望。

  这个时候,住房城乡建设部宣布,未来3年内,在全国投资9000亿建保障性住房,照顾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需求。 尽管面临很多现实困难,但多数地方政府仍表示,会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消息出来,最兴奋的是那些处于夹心阶层的小白领们,这是距离购房梦想最近的一群人: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但过去 的几年,收入的增长始终无法跟上房价的上涨,已经追赶得筋皮力尽了,但梦想却越来越远。“突然之间,感觉梦想只有一步 之遥了,人生充满阳光。”这个队伍里的一员这么说,最坏的可能是无法直接享受政府的保障性住房,但这也没关系,他相信 ,保障性住房的推出会给商品房施加降价的压力。

  “在此期间,能守住财富,并且不失业,接下来的便是成功。”

  中央不断释放出刺激内需的信号。当一个国家立下决心拉动内需的时候,一个社会的复活力和成长力才有可能真正被 激发,因为这关乎民生的改善。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大多数因为得到了实惠,也因此看到希望。

  国家发改委称,相关部门正在考虑适当降低成品油价格,并同步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出租车司机,这个当下 为维护自身权益最激烈的群体已经灵敏地嗅到了降价的气息。在他们看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跌,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下调 几乎水到渠成。他们希望,油价下降的幅度再大一些,最好在收入上能够感觉到明显的变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经发出通知,从2009年1月1日起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是自2005年来连 续第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退休人员最明显地感觉到了实惠,“物价水平持续回落,吃的东西都便宜了,基本养 老金即将上调,所以基本感觉不到这场危机的影响。这个暂时的困难,很快就能过去了。”老年人明显乐观。

  “返乡创业”也开始频繁见诸各地政府新出台的红头文件中。各地政府正在出台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从资金、技术、 税费等方面鼓励、帮助返乡的农民工创业。

  在经济的大萧条中,这是人们信心逐渐恢复的原动力。

  越是困难越能奋发工作,这是来自底层的动力。大环境的改变有一些目标突然触手可及了。

  在经济放缓的时候,一些人生的规划被提上了日程,比如,结婚、生子和深造。这是机会成本最低的时候。等到经济 转暖的时候,又站在更高的起点开始新一轮的起跑。

  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界,有我们的挑战,也有我们的机遇。

  当一场大萧条几乎无可避免的时候,人们又回忆起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那个从“低谷”开始的美国。 尽管时世艰难,但大多数的美国人却依然心怀梦想,作者记录了艰难岁月里,一个社会顽强的复员力和成长力。

  历史就像是一个轮回,不断在繁荣与萧条间更替。艰难时世不过是我们为下一轮经济的崛起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几乎每个人都相信,只要挺过去,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顺利地挺过去。这将考验着我们应 对以及处理危机的智慧与能力。

  企业如是,个人如是,这个新兴发展中的庞大国家亦如是。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