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危机下的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9日09:34  《小康》杂志

  全球经济的放缓不可避免。在这个经济寒潮中,我们已经无法独善其身。面对充满风险、考验和挑战的世界,首要的 选择是勇敢地挺过去。

  采写/《小康》记者李漠孙晓青

  张水根:不怕从头再来

  张水根,这散发着泥土味儿的名字,极其容易让人联想到贫穷。事实也如此,来自浙江永嘉县穷山沟里的张水根,大 学毕业后在机关工作了两年,也还是光光溜溜的无产者。找了上海女友,首次登门,准岳母就问他“结婚房子在哪里?”他转 身就走了。随后,他贫穷的命运转变了。两年后,他有了自己的房子,而且,还西装笔挺。站在人群里如果不张嘴说话,很难 有人“拎得清”他是上海还是外地人。那时,他已经是一家著名房产中介公司分公司的经理助理,每个月的收入有3万元。这 可是家乡5个堂兄弟一年种地的收入。当年的女朋友也已经成为了他的妻子,美好的生活即将开始。

  这时,金融危机来了。

  经济冷暖房先知,学经济出身的张水根自然是清楚的。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下,上海很多外销房房价一度暴 跌50%以上,中介行业受害惨重。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破产的是谁,下一个被裁掉的是谁。

  他的担忧其实在2007年下半年就开始了。那时候,浙江坊间就不断传出某某房产公司资金链断裂抑或某某房产老 板外逃的消息。随之,上海、广州等地的楼市逐渐低迷。在国家调整信贷政策,紧缩银根之后,房产企业步履蹒跚,甚至有的 开始破产了。

  为抵御“严寒”他开始极力建议经理与知名开发商合作,代理了两个一手项目,以此作为业务新的增长点,新房代理 业务占到了公司收入的70%左右,拉升了公司的业绩。他因此获得了5万元奖励。

  他还建议,公司应该采取收缩策略,严格执行节流政策,即人力冻结、扩张冻结、提升效率、紧缩办公费用20%。

  果然,不久之后,房地产业的危机显现。2008年8月份,上海全市二手房共成交8566套,而仅取得房地产经 纪人证书并执业的经纪人就有2.4万余人,即每人至少一个月以上才能做成一笔二手房买卖。

  二手房市场气温骤降,就连上海著名的汉宇地产的二手房业务,在9月份也出现了亏损,全上海的房产中介行业感到 前所未有的寒冷。

  裁员或关门,成为许多中介公司不得已的选择。为了保存实力过冬,等待市场回暖,上海合富置业原有的95家门店 缩减至近60家;中介行业的“龙头”中原地产拟在上海裁减约450人,也就是15%左右。

  张水根所在的公司,当时仅仅裁员5%,而他的收入却锐减了45%多。对此,他也理解。没有倒闭,还有收入,知 足吧。

  然而,不久之后,他竟也被裁了。

  “我们公司今年不招人。”这是他找工作时听到的最多的答复语。总共投出的100多份简历,只有3份有回音,可 本来说的见面却一直没了下文。僧多粥少,张水根明显地感觉到了。

  终于在老朋友的介绍下得到了一份工作,只是薪水只有原来的20%。张水根说“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哪还敢嫌少呢 。”

  好在妻子十分明白事理:“钱少有钱少的活法。”

  “财政大臣”随后实行的省钱生活,让他眉头舒展。原来每周去两次每次消费300元左右的超市,改为每周去一次 ,而每次的花费不变,只买主要的米、油等基本食物,蔬菜等就到平素不去的大市场购买等;尽量不去名烟名酒商店购买进口 红酒,甚至连妻子最爱的名贵巧克力,也减半。

  尽量不再花钱购买几千元上万元的衣服,重新普查衣柜,有能穿得出的旧衣服,便不再置新;使用多年的法国化妆品 ,也改为国产,而且用一瓶再买下一瓶。

  原来每年至少一次的远程旅游,改为近程;原定的“要小宝宝”计划延迟。

  从来就没有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这时的张水根经常想起《国际歌》。

  赵兴华:唯有更加勤勉

  卢布继续贬值。几天前,卢布兑换人民币还3:1,现在变成4:1了,仅仅一单生意,赵兴华利润足足缩水近40 万。

  轻轻啄了一口蓝山咖啡,赵兴华把头侧向了窗外。萧瑟的寒风中,人们步履匆匆。朋友一时找不到恰如其分的话来安 慰他,举起咖啡杯,用力与他碰杯,赵兴华一饮而尽。

  早在东北边贸开放之初,赵兴华就开始拎着包,往返在中苏之间。后来,足迹还遍布到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 在金融危机前期,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经济已经遭受严重冲击。尽管赵兴华在意大利的店铺没有卷入“倒闭潮”,但也开始进入 一个保本经营,时而亏损的寒冬期。赵兴华说,身边的中国商户今年能保本就算奇迹了,已经有一半的人在亏本经营。

  在意大利的中国人很多,仅温州人就有20余万人,多从事中国商品的批发零售生意,以及轻工产品销售,一度红火 。但在金融危机下,意大利人也双手紧捂着腰包,浪漫同样被藏了起来,红酒、啤酒的销售量锐减一半。商家进入微利时代, 甚至倒闭成为“风尚”。

  赵兴华把希望寄托在了俄罗斯。

  与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相比,地大物博人口只有1.4亿的俄罗斯受灾相对比较小。近些年来,俄罗斯依靠丰富的石油 资源发了财,民众的钱包也鼓了。一般工人的收入已是7年前的5倍以上,“面包+鱼子酱”的好日子又回来了。可在世界经 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卢布贬值了。赵兴华压在俄罗斯商人手里的货款,对方延迟给付,继续贬值。

  赵兴华的俄罗斯店铺在位于莫斯科市东部近郊的切尔基佐沃市场。这里占地超过20公顷,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 市场,是莫斯科华人最集中的地方。8万中国人、越南人和中亚人在此谋生创业。大多数人做服装、鞋帽及工艺品批发,也有 少数人经营中国调料和食品。

  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初期,赵兴华身边的几位中国老人颇显兴奋:美国经济危机终于来了!我们的机会来了。可是不久 ,他们就发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没有人能独善其身。随着危机的蔓延,中国企业亏损、减产、歇业的消息不断传来, 尤其是中小企业聚集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这轮危机的受灾最重的地方。赵兴华出口的许多商品,就来自浙江。

  赵兴华有一个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妻子和一双儿女。他始终无法改变中国人的传统,他要给孩子留下财富,哪怕是一个 小店铺。他每天想的,就是多赚些钱。

  目前他在经营和管理上采取保守策略。为规避风险,他减少出口批量,增加出口品种,对于拿不准的产品坚决不经营 ,拿得准的产品少经营,加快货物周转,尽量减少库存,加速回笼流动资金。

  面对全球经济的低迷,现实究竟会走向何方,他心里没底儿。只是在默默祈祷中,更加勤勉和精细地工作。

  他依然喜欢那句电视连续剧的台词:“勇士,上马,抽出你的弯刀!”

  高翔、佟虹们的“内动力”

  高翔皱着眉头叹了口气。显然,这场危机已经给他带来了恐慌。他任职国内一家大型IT公司,曾经人人艳羡,现在 是大家重点问候的对象。“以恐慌来形容毫不夸张,现在受危机影响,公司利润下滑的很厉害,第三季度欧美地区的订单明显 减少,市场很暗淡。”

  前些日子,高翔接到公司高层领导给每个员工发的email说,“因为公司没有完成预定目标,上半年的年中奖取 消了。”

  接到通知那一刻,高翔感觉到整个公司的气氛好像都凝固了。“老员工的奖金可是一笔不小的数额,他们眼里的失望 和无奈清晰可见。”

  有人作过比较,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西方人喜欢选择裁员这种方式度过难关,但中国人不同,他们喜欢降薪,大家 一起共渡时艰。

  佟虹任职的金融公司也正在施行严格的节流制度,公司的福利待遇悄然变化:原本供应的各类热饮如今已经取消,一 些基本的奖金也不见了。因为业务的萧条,工资里,属于绩效的那部分收入骤降。

  同行们试探着相互打听,“你们公司怎么样?”是目前正在流行的问候语。

  来自中信证券消息,公司业务部门员工的月薪已经下调10%,年终奖也很可能对半减。

  《小康》记者调查发现,各大公司目前通过减车贴、严格报销程序、减少福利等节流的方法层出不穷。金融业人才需 求总量明显下滑,根据无忧指数10月统计数据显示,金融业人才需求总量在42383个有效职位数,较三个月前减少了2 145个职位。

  好好表现,争取不失业。这个时候,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努力工作。这是上策。

  金融街上的国际金融机构里,员工们面对喧嚣日上的裁员消息不少人已经开始自愿加班了,至少没什么人再敢抱怨加 班。很多外企实行的是综合评分制,年底奖金、工资涨幅都与得分相关,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多得一些加班印象分,以此保住自 己的工作。

  选择进修和充电的白领们也不在少数,危机意识让他们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筹码以应对突发状况。培训市场陡然走俏 。

  显然,危机之下,那些拥有优质筹码的人才会迎来更多和更好的机会。无论是金融业还是IT业,一些亚洲企业已经 在计划到海外去招揽精英。此时正是将精英招入麾下,让团队重新洗牌更新的大好机会。

  有一则新闻让高翔们的焦虑心情稍得缓解。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人士指出,因国家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战略作为推进创新国家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重要任务,因此未来会鼓励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增加投入,鼓励企业进行IT改造 时可以获得所得税返免,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企业信息化改造和升级等。此外,“农村信息化战略”也是拉动IT行业市场需求 的关键。

  业内人士指出,这项政策将引发对整机、配件、软件、网络等多方面的需求,甚至可以拉动整个产业链发展。这成为 了所有IT人共同期待的内动力。

  寒冬里,国家刺激经济的政策继续出台,让处于寒流中的人们感觉到了丝丝暖意。尽管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要 过紧日子,但他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自救的另一种选择

  从机关辞职走向市场的张水根突然羡慕起那些还坚持在机关的同学来。至少这个时候他们不必担心裁员降薪。

  渴望稳定使公务员考试成为了这个国家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今年的竞争到达了白热化的程度。

  这一年的报考人数为历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据相关部门统计,2009年公务员考试的网上报名通 过资格审查人数超过了104万,而最终能捧上“铁饭碗”的仅有13566人,淘汰率高达98.7%。

  罗莎已经体会到金融危机下的人生了,想要找一份预期中的工作比登天还难。10月份,罗莎决定试试公考之路,可 是由于专业的限制连续报了三次名,都没能通过最终的审批考核,只好再次回到了奔走求职的焦虑日子中。

  她的一位读文科的朋友报考了教育部的一个职位,录取人数和报考人数比是5:1012,尽管竞争激烈异常,但这 位朋友仍然坚定地选择公考,积极备考。她身边的同学几乎全部都报了公务员考试,其中一些人甚至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此 。“现在经济动荡,前景也不明朗,就业形势这么不好,公务员的稳定就越显得珍贵。”

  采访中,很多毕业生对《小康》表示,虽然公务员无论福利待遇还是工资待遇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从现今各个行 业内的冲击来看,公务员是最实惠的。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分析,公务员考试大热是近年来的现象,今年的经济形势也对这一热潮起到 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就是希望在动荡的经济环境里,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体制内的职业才不容易受 到经济浪潮冲击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当千军万马同时挤上公考独木桥时,个中的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全国政协办公厅的一职位,录取人数和报名人数 之比是1:1221;中宣部出版局的一个职位,录取人数和报考人数比是1:291;教育部职位,录取人数和报考人数比 是5∶1012……很多学生都自嘲自己充当了“公务员考试的分母”或成为 “公考炮灰”。

  尽管如此,比起一次又一次被应聘企业以邮件、短信、电话,甚至音信全无的方式拒绝后的落寞和焦虑相比,更多人 还是选择了奋力备考。

  备考热几乎流行于所有的毕业班。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