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民航政企分开与国际接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03:31  京华时报
我国民航政企分开与国际接轨
2008年2月26日,一架飞机从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顶掠过。新华社特供本报图片

  民航政企分开

  在飞美国航线时,林雅丽认识了当时任中国民航局旧金山航站站长张保健,他当时负责中国的国际航班到达美国后的相关服务保障。他现在是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副总裁、中国区首席代表。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他们俩当时算一个单位的人,一个坐机关,一个在一线。而在国航从民航北京管理局分离出来之后,就完全成了两条线上的人。

  1987年开始,民航总局按照政企分开、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的原则,在原民航成都管理局进行了以管理局、航空公司、机场三者分立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在原民航成都管理局基础上,分别组建了新的行使政府职能的民航西南管理局、主要从事航空运输经营任务的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以及从事机场地面保障、服务业务的成都双流机场。

  张保健回忆,1987年,他自己任中国民航局驻美国旧金山航站的站长。当时国航的航班到达美国的时间是早晨六点,但早晨六点,美国海关还没上班,美国方面不允许国航乘客下飞机,一直要等到美国的海关工作人员上班才可以。

  憋了两小时后,舱门一打开,里面空气污浊,乘客叫苦连天。后来经与美国方面协调,可以先让乘客下飞机,但每人需缴纳20美元。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加入国际航协,外航先把好的航班时刻挑完了,剩下没人要的时刻才留给我们。”张保健说。为什么当时没有加入国际航协?另一名民航业内人士透露,主要是因为中国民航局当时既是局方,也是航空运输企业,而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会员要求必须是航空公司。

  张保健后来将国航航班在美国的情况向中国民航局写了一份报告,建议中国民航尽快加入国际航协。在民航政企分开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在成都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民航总局先后组建了另外5家国有骨干航空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在地区管理局、航空公司、机场分设的改革过程中,组建了北京首都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成都双流机场、西安西关机场(现在已迁到咸阳,改为西安咸阳机场)和沈阳桃仙机场。

  之后在1993年,国航率先加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东航、南航也陆续加入。中国民航在国际航空界有了“话语权”。

  国际航线带来便利

  伴随着国航开通更多的国际航线,机上的餐食水平也不断提高,林雅丽自己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1981年1月2日,国航首航美国,从北京出发到旧金山,使用的是波音747-SP飞机。林雅丽值乘的航班是旧金山-北京回程,当时是一周值乘一个航班。她当时坐泛美航空公司的飞机先到美国,然后乘国航的飞机回来。首个美国返回航班的上座率达到了60%,客人构成包括华侨、外国人、国内官员等。

  当时民航规定乘务员每驻外时间超过90天,就可以买一个大件。1982年,林雅丽从日本买回第一个“大件”是20英寸的索尼彩色电视机。

  林雅丽回忆,彩电买回去后,许多邻居都争相过来参观,大家特别羡慕。后来陆续添置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当时都是用外汇券买的。自己的“大件”买好之后,又帮助亲戚朋友买。“我父母家在延庆,当时很多亲戚都托我从国外带东西,领居都羡慕我家出了空乘”。林雅丽说。

  后来,北京市成立了出国人员服务部,就设在朝阳区,里面的东西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乘务员从国外带东西的少了,基本就从出国人员服务部购买了。

  中国民航局的资料表明,到1990年,我国民航拥有运输飞机204架,航线437条,民用机场97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25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659.6万人。到2001年,我国民航共有运输飞机566架,航线1143条,民用机场143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41.2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7524万人。

  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航的国际航班上出现了许多中国客人,大部分都是外出旅游的。

  林雅丽说:“有一次我们飞美国,一个当地的朋友约我在外面喝咖啡,正喝着,她指着窗户外面说‘看这个人,是内地来的吧’?”她扭头一看,外面有一个中国男人,身穿一套西服,打着领带,西服的袖子上还印着商标,脚蹬一双白色旅游鞋。这人正双手叉腰,摆姿势照相呢!

  林雅丽说:“当时的穿着现在想起来可笑,但当时出去的同胞全部都是这样,这就是当时的流行打扮。”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批的中国人前往东南亚旅游,最有名的线路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游”。当时游客的穿着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一般都是穿休闲服,穿旅游鞋。

  从1988年到1994年,民航先后制定了允许地方政府、国内企业和公民投资民航企业和机场的规定。上海航空、厦门航空、四川航空、海南航空、深圳航空等公司先后成立,开通了大量的国际国内航线,老百姓出门更方便了。

  随着航空公司开辟更多的航线,机票可以打折,更多的人开始坐飞机,中国民航的大众化特征充分显现。在2004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突破1亿人次大关;2006年,自费旅客的比例超过了公费旅客,达到55%。

  按照2006年的统计,在100公里或1.5小时行程内,全国52%的县级行政单位能够享受到航空服务,民航服务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的61%,经济活动量占全国的82%。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民航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达到365.3亿吨公里、18576万人次和401.8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22倍、80倍和63倍。2007年的定期航线总数达到1506条,其中国际航线290条,分别为1978年的9倍多和24倍,机队规模达到1134架,通航定期航班的机场数量为152个。

  本专题与新浪网合作本报记者 李英辉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 民航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