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民众买机票越来越容易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03:31  京华时报
改革开放以来民众买机票越来越容易了
2008年2月26日,一架飞机从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顶掠过。新华社特供本报图片

  -口述人:吴严

  -身份:北京外企航空服务公司董事长

  我是北京最早开始跑机票的那拨人,一直到现在还在干这一行。

  1983年,我是北京市钟表公司的一名职工,专门负责与民航部门联系预订机票。因为当时全国的钟表店都要来北京进货,回去的时候坐飞机回去,所以我的订票任务很繁重。那会儿还没有机票代理人,我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背一个黄挎包跑到东四民航售票处买票。中午就蹲在售票处台阶上等人家下午上班。从家出来的时候带瓶水,买个面包,一顿午饭就交待过去了。

  那会儿民航售票处没有电脑售票系统,只有一个大转盘,一条航线对应着的是转盘上的一个格子。比如你要买北京去上海的机票,售票员用手一转那个大转盘,转到上海那个格子,从里面拿出一张座位表画一个钩,这就代表卖出去一张票。

  当时也没有电脑订座系统,中美航线1980年开航,首航的是中国民航(CAAC)及美国泛美航空公司,北京使用转盘手工画位分配上海民航几个座位卖,售票之后把旅客姓名通过电报发往北京。中国民航1981年3月在国际航线使用美国的电脑系统销售机票,机场的离港系统还没有出现。国内航线使用电脑售票,但仍然要手工画号,全国各地只能卖单程机票,各地售票只能发电报联系。1985年正式使用电脑。

  那个年代销售的机票,使用电脑,也要手写。我们是集团订户,每天需要把订单送到民航售票处的窗口,买票的人很多,通常要排很长时间队才能把订单送进去。每天下班后,民航售票处的人也不能走,几名工作人员集中处理集团订单。有时候一个晚上他们要填写出2000张机票。

  1985年,我调到北京外企服务总公司,主要是负责给机关工作人员买票。外企服务总公司是北京当时唯一的一家为外国在华企业及员工提供服务的单位,我主要为外国在华公司、商社预订飞机票。当时许多外国人都找我买机票,我的名气很大,许多国外的客人都知道了,到北京后如果买不到机票,找一个姓吴的人总能买到。

  当时北京出发的民航航线非常少,而且航班也少,很多时候是一票难求。一次,有一名外国客人找到我,让我帮着买一张去上海的票。我联系了一下,没有票。他表示去杭州的票也行,但也没有。他说:“这样,你帮我买一张去沈阳的吧,我想办法从沈阳再坐飞机去上海”,结果去沈阳的机票也没有。这个外国人着急了,最后说:“你给我在附近租个旅店吧,我在旅店等”,可东四附近可供外国人住宿的酒店房间也都没有了,这名外国客人最后只好住到了昌平。第二天这个外国人从昌平又赶过来了。我说:“票也买不到,你这么远跑来干什么?”这名外国客人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你猜他说什么?他说:“机票没有,旅店也没有,这样,你帮我印个背心吧,上面就印两个字——‘没有’。”

  1986年底,我们公司的第一家机票预订门市部在东四开业,面积有80多平方米,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有4名。刚开始时,只是接受预订,下订单。后来有了电脑后,民航北京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下到我们这个门市部,现场出票。

  当时虽然有了除民航售票处之外的机票销售门市,但国内机票依然是非常紧张,许多来我这里办理机票预订的人挤在柜台前“里三层外三层”。

  当时机票销售代理在中国还没有出现,大家都是“先上车,后买票”。我们公司从1986年开始形成航空销售代理的雏形,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拿到民航管理局发布的正式代理证。

  1993年,经历了7年的“实操”之后,北京外企航空服务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挂牌。当年的情形可壮观了,驻北京的外国公司和商社一共送了几百个花篮,从人民大会堂的大门口一直摆到了宴会厅的门口。

  北京外企航服的挂牌,其实是北京市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一个有力举措。

  1993年之后,机票销售代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现在大街上卖机票的门市比公共厕所都多。而且从原来的手写机票,发展到后来的电脑打印票,一直到现在的电子机票,你都不用拿机票,带上身份证就能上飞机,你说方便不方便。

  本专题与新浪网合作本报记者 李英辉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 民航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