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破冰:文艺复苏(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1日09:29   CCTV新闻调查

  解说:歌是老歌、曲是旧曲,不过是加入了些新颖的配器,亲和的表演,就使台原本平常的晚会变成次轰动的演出,其实这却真实折射出当时人们对文艺舞台求新的渴望。

  解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想在表演中加入一些新的乐器表现,已经是很大胆的突破。当时,电声乐器只在民间悄悄的试验,正式的表演团体还没有任何一支这样的乐队。

  王昆:我觉得我们的群众会欢迎的,一定会欢迎的,所以我们就有意地觉悟到这一点,到香港一个朋友开的乐器店,我们派了一个组到他那里去学习,有学键盘的,有学合成器的,有学吉他的。想着建立这样一个乐队,叫大地电声乐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意思就是要广泛的,大地电声乐队的意思就是要广泛的普及。

  解说:1984年,大地电声乐队成立,这是中国国家级院团内的第一支电声乐队,这个乐队的成立。改变了原来音乐的配器和伴奏方式,使一些传统的民歌小调变得耳目一新。

  解说:有人评论道,东方歌舞团的晚会,就像北京吹来的轻风,带给人们清新的感觉。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文艺界,轻风却常会引发暴风骤雨。1980年10月,《北京晚报》组织了一场新星音乐会,海政文工团的演员苏小明在这次的演唱会中演唱了一首表现海军生活的歌曲《军港之夜》。谁也没想到,这首旋律柔和的军旅歌曲,因为一句温情的歌词,遭到了谴责,当时的主要音乐核心期刊都刊登了批评的文章。

  苏小明:意思就是战士睡觉不应该睡,应该睁着一只眼睛,闭着一只眼睛,要保卫祖国。 有很多人来找我谈话,说不能

  解说:然而,对这首当时显得有点另类的军旅歌曲最有发言权的海军士兵,却做出了完全相反的评价。

  苏小明:我记得有一次演出,我一看台下一水全是秃子,最后演出完了以后会餐,他们舰队的领导说谢谢苏小明,为什么?他们好多城市兵不要剃头,说难看,今天晚上必须得剃,谁不剃头谁就不能看海政的演出。

  解说:我国的军旅歌曲从来都高亢嘹亮,节奏感劲有力,《军港之夜》却一反常态,非常柔和。这首歌到底能不能唱,能不能演,苏小明和文工团的领导都迫切需要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苏小明:怎么办?找了海军的司令员叶飞,当时我去看司令员,有评论说她的歌小流氓喜欢,不健康的音乐。我们司令员说,我也喜欢,那我是老流氓。

  解说:叶飞司令员的一句话,从某种程度上化解了对《军港之夜》的争议。但演唱者苏小明又遇到了新的纷争。由于她因这首歌一炮走红,有的媒体把她称为了歌星。歌星这个称谓,在当时也很犯忌讳。

  金兆均:踢球的可以叫球星,演电影的可以叫电影明星,为什么唱歌的不可以叫歌星,其实谁都明白,叫歌星就是说你是酒吧的,夜总会的,就有点那种感觉,贬义。

  解说:经过争论,终于为歌星一词正了名,可以使用。因此,苏小明成为除港澳台之外,中国近三十年来最早被正式称为歌星的演唱者之一。

  苏小明: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因为我是在这么一个情况下,中国这么多年的政治运动突然有一天,可以说我们几个是最早地站在舞台上,用自己想表达的方式,我们去表达了我们的感情。

  解说:这是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所有人物从造型到声音,都充满着斗争的符号和色彩。而这样的造型和声音,在当年几乎是惟一的,连群众性的文娱活动都是一同种腔调。

  苏小明:我们已经那么长时间政治斗争,那么长时间说假话,那么长时间与人斗其乐无穷,我觉得我们需要一种特别正常的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特别真诚的感觉。

  解说:正常而真诚的交流,并不容易。作曲家张丕基为电视片《三峡传说》创作的创作的《乡恋》,经李谷一用气声甜美地演绎后,争议更为激烈。

  张丕基:1979年12月31号晚上播的,第二天早晨看文汇报的时候。完了以后,北京电台他有一个栏目,就是《每周一歌》,就是每一个礼拜选一首大家喜欢的歌,,,,,。马上就把这首歌就选出,当时因为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大家都很关注,几乎到这个时间,很多人在街上都能够听到这个声音,马上这个歌的影响就出去了。出去以后紧接着,,,,,就有了争议了。,,,,,一直争议到1980年10月份开音乐座谈会。

  解说:《乡恋》在电视台播出后,一边是听众热情的呼应,而另一边,铺天盖地的批评文章陆续见诸报,。对于《乡恋》的的音乐评论,主要集中在曲调和唱法,认为这是典型的靡靡之音,在当时这个词已经非常严厉。无论是曲作者还是演唱者都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

  张丕基:当时会议规模相当庞大,全国的各个省市的音乐界主要领导人都到了,,,,就是1980年时候,专门开一个音乐创造会议,实际是这个矛头就指到《乡恋》,当时就是让我说清楚,为什么想这么首歌曲,当然现在这句话不太有了,,,,。。。。。讲话的时候,那是很严厉的。

  金兆均:我们有段历史,历史就是30年代中国就有流行歌曲,很自然的就会被人想起那句话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所以到了多年以后,一提起30年代的流行歌曲,大家基本上想到的就是黄色歌曲,靡靡之音。所以当77年代以后,大家再听这些歌的时候,毫无疑问,一些|音乐家们肯定觉得敌人来了。

  解说:在争论最激烈的一段时期,这首歌曲被禁止演唱,但争议并不能泯灭这首歌曲在听众中的影响,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李谷一作为惟一的歌手参加,在观众热线强烈的要求下,这首歌终于可以重新演唱。八十年代的中国歌坛,充满着争论,也充满着活力。在那个文化生活还相对单调的年代,歌声无疑是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最为普及的消遣形式。尽管每一次新的歌声都可能引发社会不同的声音,但这歌声却始终随着时代前行。

  张丕基:禁锢了这么多年的,希望听到新的声音,希望听到优美的歌曲。就是说都厌倦了过去一些单调、枯燥这种阶级斗争为纲,艺术也是这样,八个样板戏,那么几首歌,在好的东西,每天大鱼大肉也会有吃烦的时候。大家就想听听听新的声音,而这种新的声音不是说像您刚才讲的高亢什么样,就希望我们生活中的声音,很自然、很优美,希望这样。

  解说:那时,台湾歌星邓丽君的盒带虽然还没有正规的渠道发行,却通过正在逐渐普及的卡式录音机,疯狂地在民间转录和传播,日本三洋公司趁此机会将大量积压的卡式录音机推销到了中国。当时的人们给曲调舒缓的歌曲取名叫抒情歌曲,一时间标有抒情歌曲的曲谱和磁带畅销全国。人们像一只海绵一样享受文艺的雨露带来的甘甜滋味,呼吸着一点点轻松的空气。

  金兆均:我想大的东西就是毕竟改革开放,这从我们国策上没有根本的逆转,不是要回到过去那种很禁锢,很封闭的时代了,这些声音其实根本对这个行业没什么影响,就是从业者们该怎么着还怎么着。我后来一直想,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三段

  解说:电影《庐山恋》女主角在影片中换了三四十套服装,被说成是宣扬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可很多观众为了看那些衣服,一遍一遍地去电影院的。文革中的中国被形容成蓝色的海洋,人们都穿着颜色款式相近的蓝绿色衣服。这并不是被统一要求的结果,而是,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有胆量跟别人不一样。

  苏小明:我们所有的人包括记者采访,包括你在报纸上说的一些言论,全是特别统一的,没有你自己的思想,没有自我。

  王昆:那时候前苏联来的时候,那个杂技团连那个熊都有个名字,加什么瓦加,叫什么瓦鲁加,都有名字,咱们是没有名字的,甚至来领唱,给你面子给你个名字,但是不一定,作家就更不行了,节目单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了,反对个人突出,我们是大集体主义。

  解说:在那个时期,受文革的影响,个人淹没在群体的海洋里。八十年代初,张扬个性、不断创新的东方歌舞团无疑显得很另类。

  王昆:我们拿着话筒,很多人就说这就是资产阶级,为什么批判东方歌舞团,就认为我们可以拿着话筒走,跟观众直接交流,这个就不行。

  王昆:广东那些老同志,老演员,他很明确地跟我讲,他说话筒是一种工具,资产阶级可以用,无产阶级可以用,拿着它就是资产阶级,站着唱就是无产阶级,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们也豁然开朗。

  解说:从此,手持话筒的表演形式,成了东方歌舞团独具个性的一种舞台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亲切的交流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演出团体和演员采用,成了一种时尚,而今天,人们再也不会为这种问题去争论,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了。1986年,东方歌舞团因为一台名为《让世界充满爱》的百名歌星演唱会,又引起歌坛的震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为声援国际和平慈善事业举办的演出活动。

  王昆:唱完了以后工体的观众像现在咱们进一个球,踢一个球进去一样,哗都站起来,像开了锅一样那么欢迎,那我就想为什么观众这么欢迎,就是有一点新的东西给他,就这一点点。

  解说:106名歌星没有穿传统的演出服,而是身着当时最流行的夹克衫,在这么大的演出场所,面对这么多观众,台上合唱的演员却没有整整齐齐站着、以严肃的姿态演唱,这也引来了非议。

  王昆:中国是有合唱,就是非常规矩的,有指挥在那指挥,这也是一种形式,不能说这种形式不要,世界有我们也应该有,而且它所表现出来,因为他有了和声,他有了一种其实宏伟的这种可能性,也很好,我们老忘记了百花齐放,他们就忘了,就忘记了百花齐放,总是要打击一些人,就是惟我独尊。

  解说: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对这些问题即使有质疑,声音也已经非常微弱。演唱会在电视台播映后,录像带一下子销售了几十万盒。也就是在这台演唱会的后半部分,有一个歌手演唱了一首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歌曲,他本人后来被称作中国摇滚之父。

  解说:他就是崔健,在那个年代,《一无所有》几乎成了青年人最为疯狂的青春回忆。

  王昆:这个歌是经过我审查的,而且是经过我推荐一定要上的,它的歌词,我习惯先要把歌词审查了,歌词没有问题,曲子它,当然跟观众很重要的原因,好听不好听,能接受不接受,

  崔健:《一无所有》这首歌,实际上它在某种程度上很多很多的人一代人给它附加了很多的意义,所以你现在谈起我个人对它最初的东西,其实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们之后延续了很多的工作才证明了它是一个开始,如果没有后续的工作,它只是一个点缀的话,大家很快就会遗忘它,这首歌从字面上看,它也就是一个情歌而已。

  王昆:这不是挺好的一首曲子,它非常的,不是那么直接的说爱情,也是个爱情歌曲,我就放了他,我说可以,因为什么,因为我听着好听,我周围的一些人有一些人也觉得很好听,但是他是另类,在那个时候是个大的另类,他加了摇滚,摇滚在那个时候咱们的观念里面是不可接触的。

  解说:作为毕业于延安鲁艺的老一辈艺术家,王昆认为自己是保守的,对于崔健其他的很多歌曲,她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这没有妨碍她把《一无所有》力推到首体的大舞台上。同样是两代人的碰撞、同样是两种观念的冲突,王昆展示了她对待文学艺术的胸怀。事实上,对于崔健和他的摇滚乐,直到今天也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争议者的心态是平和的,人们看待这种争议的心态更是平和。至今,崔健仍在摇滚乐坛上用心创作、用心演唱,只是他和他的摇滚已经远远没有当年的影响力。所有这些,其实已经昭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跃进。

  地点:机场壁画

  串场:《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这幅壁画在1979年亮相首都机场时,不加遮掩的优美的女性裸体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一片哗然。国外媒体评论说:中国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而当时国内的争议却导致壁画前被加上了一层纱帘,沐浴少女的身体曲线在薄纱背后若隐若现。随着争议的升级,纱帘又被换成了三合板。少女沐浴图最终被全部挡住,而且一挡就是十年。如今,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幅壁画遮遮挡挡终于坦坦荡荡的经历,当年的争议早已恍如隔世。

  解说:机场壁画的经历,其实折射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艺术领域从重生到繁荣的发展历程。诗歌、小说、话剧、音乐、美术、电影。。。。。。几乎每一种文学艺术品类都走到顶峰,也遭遇到低谷。正是在这起起伏伏之中,人们无意中发现,自己的文化生活悄然间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1994年,以票房分账的方式,美国电影《亡命天涯》来到中国,成为我国第一部与全球同步上映的好莱坞大片。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外文艺作品通过各种渠道,越来越多地被引进到中国,成为中国同步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

  金兆均:我们改革开放,我们看到了世界,我们了解了世界,当然那时候还是比较初步的了解世界,引起很多激烈的冲撞。|我们应当通过这30年,感到我们真的社会的进步,人心的进步,还包括人的全方位的对生活的追求。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